新华社北京11月29日电 题:从一个“地标”迈向另一个更高的“地标”——“中国建筑”发展记
新华社记者王优玲、齐中熙
一座“地标”就是一张“名片”。从北京国贸建筑群到深圳平安建筑群,再到莫斯科国贸,三座建筑代表作“建证”了中国建筑的发展壮大。
从“学生”到“世界500强”:中国建筑实现飞跃
参加国贸建筑群建设的父子两代建设者、中建一局员工常本宏和常奇峰登上国贸三期B顶层的停机坪拍下了一张合影。
从1985年开始建设一期,到2017年三期收官,位于北京东长安街的北京国贸建筑群,见证着中国建筑业水平的飞跃。
“国贸一期是我国一次性投资最多的中外合资工程。那时候,中国建筑业被发达国家、甚至一些发展中国家远远抛在了后面。”常本宏说。
国贸一期进行工程总包招标时,没有一家中国建筑企业有报名资格,专业分包80%以上被外国企业斩获。被称为“新中国第一支建筑国家队”的中建一局只是工程的主分包商。
据不完全统计,建设国贸一期时,有来自16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名外籍员工参与到现场管理过程。常本宏说,各种建筑结构形式,数以万计的先进机电设备,数十个控制系统和装置,对中国建筑企业来说很多不仅没干过、用过,有些甚至都没见过。
北京国贸建筑群见证了中国建筑企业的成长。1996年国贸二期工程国际招标中,中建一局成为工程主承包商;2005年国贸三期参与投标的全部是中国企业,中建一局再次成为工程总承包商。中国高端公建市场的竞争进入中国建筑企业间强强对话的时代。
20世纪80年代的“学生”如今跻身世界500强第23位,中国建筑集团已成长为最大的投资建设集团。
>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杨欢):“一带一路”倡议提出5年来,作为“一带一路”建设主力军的中国企业扬帆出海,积极投入到相关国家的投资建设中,完成了一系列重大项目
新华网北京5月31日电(韩家慧)为加强政策宣传,进一步强化家庭监护意识,增进亲情关爱,促进安全生产,推动实现务工人员和农村留守儿童双受益,“六一”前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