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乌镇40年:根里的静与脉中的动(3)

2018-11-28 19:01:03    新华网  参与评论()人

改革开放40年,乌镇经济发生了多大变化?在钟志新看来,脚踩缝纫机、工业缝纫机、重工机器到智能制造,恰是传统产业不断“进化”的缩影。而对于凤岐茶社乌镇创客空间总经理傅骞而言,用互联网技术不断“赋能”传统产业,引爆数字经济革命,这就是未来。

“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之后,我们就来到了乌镇,成了新乌镇人。”傅骞说,“来了以后做什么?就是借助互联网,帮助传统企业快速铺开市场、打开销路。”

“我们这些年,还致力于让农业企业上‘云’,让一个农民的成功经验变成万千农民可复制的成功模型。‘云上教育’,让农业专家和千万农户仅隔一个屏幕的距离。”傅骞说。

  朝闻正道 暮享清平

要问民众幸福感,先看教育和养老。改革开放以来,乌镇历届政府均以促进乌镇文化教育事业为己任,兴学重教。1994年,乌镇获“浙江省教育强镇”称号。

茅盾的母校、乌镇植材小学已逾百年历史。步入校园大厅,宣传栏里数百位教师用不同的话语,作出同一个承诺:“用心耕植,顺其成材”。

40年来,学校的软硬件设施变化不可谓不大,从煤渣操场到塑胶跑道,从陈旧校舍到崭新大楼,从传统课堂到智慧教学……“学校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如今更需发扬光大。”乌镇植材小学教科室主任沈新芬说。

今年72岁的乌镇老人陈顺清,除了和球友们外出比赛,一天至少有8个小时是在乌镇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度过的。2015年,该中心正式成立,政府每年财政补贴超过100万,用于保障乌镇老人们的老有所养和老有所乐。

“这些年乌镇变化真的大啊,特别是对老人的照顾方面。以前只能去茶馆里打打牌、听听戏。现在养老设施好、活动多,还不收费。”陈顺清说。

乌镇人恋家、爱家,除了鱼米之乡的安逸使然,更离不开政府管理和社会保障。正如乌镇百年老字号“三珍斋”的掌门人徐杰,在德国、法国、新加坡辗转十余年后,还是选择回到家乡。“当你喜欢一个地方,喜欢做一件事的时候,你自然就能全情投入,守护祖业亦是如此。”

关键词: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