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烈火淬炼中的转型之变——绿色发展之“火”的故事(2)

2018-11-22 19:01:06    新华网  参与评论()人

除了司法手段,环保部门还通过环境信用评价体系,增强了对企业的约束力。“原来没有这个体系,环保部门说的话企业不听啊,现在不一样了,把环保信用评级公布出去,企业马上就整改。”吴成球说。

  护河清污促转型

位于赤水河流域的贵州仁怀市五马镇,一度是当地的工业重镇,全镇有上千人从事造纸行业,煤矿企业有100多家,在带来可观财政收入的同时,赤水河生态也受到严重污染破坏。

为保护这条“英雄河”“美酒河”,自2009年开始,当地取缔造纸作坊,对小煤矿进行兼并重组,并投入大量资金建设18个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实现了污水全收集。五马镇还引进农旅一体化等绿色环保项目,积极推进产业转型。

“仁怀的经济支撑产业是白酒产业,赤水河保护好了,仁怀的白酒产业更壮大,我们才有更多资金保护环境,这是一个良性循环过程。”仁怀市环保局局长苏杰说。

除了政府的努力,民间环保意识的提高也正助力生态环境的修复。

五马镇白酒产业从业者郭小勇说,作为企业家,他们也非常清楚,如果不能保护好这条河,令当地人骄傲的白酒产业就会面临灾难性的后果。

为了更好保护当地水资源,五马镇当地的农民、企业家自发组建了“巡河队”,每天利用业余时间在河岸边巡逻,一旦发现有非法排污、捕捞的行为,就立即向公安机关提供线索。

“小时候水美鱼肥的景色又回来了!”看到当地的水资源环境不断改善,郭小勇打心眼里高兴。

  为“伤疤”贴上“绿色创可贴”

背靠太行山脉,河北省石家庄市鹿泉区曾经是建材行业聚集地。20年前,这里聚集着上百家水泥厂和几十家采石场,建材行业一度占鹿泉区财政收入的50%以上。而如今,随着当地政府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大量污染严重的建材企业正在逐步关停,160家水泥厂如今只剩下了两家。

关键词: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