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做些有意义的事”——追记中科院上海药物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王逸平(2)

2018-11-12 15:31:00    新华网  参与评论()人

“药学研究的每一份付出,都能为百姓生命健康带来一丝希望。”王逸平曾说,他生前最大愿望是做出“世界各地临床医生首选的新药”。

与病魔抗争:以“有限”搏“意义”

早在1993年,刚刚30岁的王逸平被确诊患有Crohn’s(克罗恩)病。同年手术,切除了1米多小肠。学医的他,非常清楚克罗恩病目前无法治愈,只能靠药物控制,自己的健康只会越来越恶化。

为了节约时间,与时间赛跑,王逸平总是自己记录病情、给自己打针。他办公室的冰箱里,常备着许多针剂药品。他手写的《Crohn’s病程记录》中,清晰记载了自己病情反复发作的过程。随着时间推移,病情在不断加重,他多次出现贫血、大量便血、疼痛、昏迷等情况,体重常年只有100斤左右。

但在同事们眼里,王逸平却是那样风趣幽默、开朗乐观。如果不出差,他每天7点多出现在单位,晚上八九点下班,甚至经常工作到深夜,周末也经常来单位加班。

由于多喝水容易腹泻,王逸平平时喝水很少,因此得了肾结石。有一次开会,他的肾结石发作,疼得只能横躺在会议室的凳子上。他和同事们到德国汉堡出差时,疾病发作,造成血尿、腹痛。疼痛难耐时,他就将自己泡在宾馆浴缸的热水中缓解。

病魔每天都在折磨着王逸平,但却从未动摇他对生命价值的追求。他经常提及“3万天理论”:“多数人的生命最多只有3万天,除了吃饭睡觉,真正能用来工作的有效时间只有1万天。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做些有意义的事。”

从30岁到55岁,长达25年时间里,王逸平以抱病之躯,先后承担起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科技部专项、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中科院重大专项等众多研究任务。

关键词: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