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广州11月10日消息(记者郑澍)“本次调查发现超六成公众支持基因编辑技术在中国的研究、开发和应用,而且公众普遍对使用基因编辑技术预防与治疗疾病具有较高的意愿。”项目执行人、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陈梁副教授说,“可见,在中国进行基因编辑研究不但有较好的社会基础,而且可以回应公众的切实需求。”11月9日,国内首份《中国公众对基因编辑技术的认知与态度研究报告》正式公布,该调查由中山大学广东省舆情大数据分析与仿真重点实验室团队完成,旨在把握中国公众对基因编辑技术相关研究与应用的了解与支持程度,为未来基因编辑技术在中国的科学应用和理性发展提供参考。
“本次调查是中国首次针对普通公众和特定人群开展的关于基因编辑的民意比较调查。”项目负责人、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张志安教授说,“这项调查揭示了中国公众对基因编辑技术的认知与态度,为未来基因编辑技术在中国如何理性健康地发展、如何更好地服务大众提供了重要的依据。”项目组于今年6-8月向公众派发电子问卷,共收回有效问卷4196份。9月,向全国HIV感染者派发电子问卷,共收回有效问卷575份。继而,对问卷数据进行专业统计分析,以此考察普通公众及HIV感染者对于基因编辑技术的行为与态度。
这项调查的结果显示,出于对相关话题的熟悉程度较低等原因,大部分公众较少与家人、朋友或同事谈论基因编辑技术等新兴科技议题。同时,公众也较少接触基因编辑相关的信息,因而,公众关于基因编辑技术知识素养的水平普遍较低,对现有基因编辑技术在农业、医疗等领域的具体运用状况和前景缺乏了解。
此外,公众对基因编辑技术的开发、研究和使用总体持积极态度。公众也普遍支持基因编辑技术在防治疾病方面的应用合法化,特别是应用在治疗家族性心脏病、延长寿命、纠正导致肿瘤的基因突变、减少痴呆症的遗传风险、预防HIV感染等方面。他们认为,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最应该由政府来决定。值得一提的是,绝大部分公众认为自己非常需要补充及了解基因编辑技术的相关信息,且表示有较高意愿使用基因编辑技术预防和治疗重大疾病。
新华社北京3月18日电 美国研究人员日前在英国《自然·通讯》网站上发表报告说,他们开发出一种基因疗法,通过病毒载体将视蛋白基因导入视网膜的神经节细胞中,成功恢复了因视网膜退化而失明的实验鼠的视力
新华社伦敦1月28日电(记者 张家伟)英国爱丁堡大学28日发布一项研究说,一种转基因母鸡产下的蛋中富含一些蛋白质,它们是部分药物生产所需的关键原料,未来有望用此方法以更低成本生产特定药物
新华社布鲁塞尔4月2日电(记者王子辰)一个国际研究团队日前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文章说,基因编辑等新植物育种技术能为全球粮食安全做出重大贡献,是全球消除饥饿和贫困战役的强大补充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