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1月3日电 题:“潮涌天地间,建设新航天”——中国航天科技加速建设世界一流航天企业集团
新华社记者胡喆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290次发射,运载火箭形成系列谱系,进入空间能力大幅提升;东方红系列卫星平台遨游星瀚,“神舟”“嫦娥”逐梦航天……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一个个响当当的“大国重器”无疑是我国航天事业多年建设取得的国家名片。改革开放40年来,航天科技集团加速发展,正朝着建设成为世界一流航天企业集团的目标不断努力。
40年:长征火箭成为国家名片
2018年10月29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中法海洋卫星,这也是中法两国合作研制的首颗卫星。
潮涌天地间,中法海洋卫星的成功发射只是中国航天发展的一个缩影。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中国航天40年来不断标注“新高度”,始终将目光投向世界,打造了长征火箭这一世界知名品牌。
1985年10月,中国政府向世界正式宣布: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将投放国际卫星发射服务市场。
从1994年2月8日长三甲火箭首飞成功至2018年9月,长三甲系列型号共完成90次发射,成功率近98%,在我国通信卫星工程、探月工程、北斗导航工程、风云气象卫星工程等重大工程以及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在长二捆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长二F载人火箭,有着“神箭”之称。历经7年研制路,1999年11月20日首飞成功以来,先后将14人次航天员送入预定轨道,成为长征家族里的“明星”火箭。
运载火箭的运载能力有多大,航天的舞台就有多大。伴随着中国运载火箭的升级换代,经过40多年发展,长征运载火箭成为拥有17中型号的大家族,长征五号、长征六号、长征七号、长征十一号和远征上面级首飞均取得成功,具备了发射低、中、高轨道不同类型航天器的能力,成为我国从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的有力注脚。
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院长郝照平介绍,截至目前,以一院为主研制的长征系列火箭已完成180多次发射任务,成功将400余颗空间飞行器送入太空,为2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了50余次商业发射服务。火箭的可靠性、适应性、成功率和入轨精度均跻身世界一流行列。
从几颗星到“满天星”:中国只用了40余年
1978年1月,我国成功发射了第四颗返回式卫星,同年3月18日,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举行。
这次会上,“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孙家栋院士做了题为《关于人造卫星的成就及展望》的发言,详细介绍了我国返回式卫星的研制经验。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天,中国航天吹响了进军宇宙的号角。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院长张洪太介绍,从第一颗卫星成功升空,到2010年完成第100颗卫星发射,五院历时42年;再到2016年完成第200颗卫星发射,仅用了6年。随着覆盖各领域航天器的综合研制能力不断增强,五院航天器的可靠性、安全性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已成功进入国际宇航企业第一梯队。
“神舟”系列载人飞船、“嫦娥”系列探月卫星……在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展厅内,无数中国航天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成果,静静陈列于此,接受着无数后来者的致意。它们从这里出发,并将不断激发创造新的辉煌。
“当你意识到我们所做的事是国家大事、民族大事,那种满足感、归属感,什么都换不来。”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党委书记赵小津说。
为了星空的奥秘:航天科技集团向着“新航天”迈进
多项航天工程取得世界性重大成就,连续5年在中国军工企业中保持第一,自2015年起连续4年进入世界500强……近年来,航天科技集团不断“强筋健骨”,正加速淬炼出一个充满活力的新型航天企业集团。
去年底,航天科技集团一院发布《2017—2045年航天运输系统发展路线图》,系统规划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能力建设前景与发展蓝图:
2020年长征八号首飞、2030年左右重型运载火箭实现首飞、2035年左右运载火箭实现完全重复使用、2040年左右未来一代运载火箭投入应用、2045年具备规模性人机协同探索空间的能力……未来,中国航天的目标更加明确,脚步愈发轻快。不论是公众较为关心的太空旅游、可回收火箭等热点,还是智能火箭、载人登月、载人登火星等焦点均有涉及。
为了探索星空的奥秘,一代又一代航天人接续奋斗。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吴燕生表示,未来3年,航天科技集团将以高质量保证成功、高效率完成任务、高效益推动航天强国建设和国防建设为目标,着力实施多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任务,全面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为推动航天强国建设夯实基础。
“到2030年,航天科技集团将建设成为世界一流航天企业集团,支撑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推动我国跻身世界航天强国前列,抢占全球太空经济产业链高端,加速形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品牌。”吴燕生说。
原标题:0到200,见证中国航天由大向强迈进5月17日23时48分,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随着一声巨响,长征三号丙遥十六火箭拔地而起,呼啸冲向苍穹,将北斗导航卫星成功送入预定轨道。
新华社北京5月15日电 题:这里是中国航天的“技术高地”——揭开长征火箭跨越成长的基因密码 新华社记者陈芳、胡喆 在天安门城楼正南约20公里处,有一块名叫“东高地”的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