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西藏阿里楚松村“四代房”:中国边陲巨变的缩微影像(2)

2018-10-30 11:16:01    新华网  参与评论()人

再往里的土木房是“第二代”,两层,下层是土色,上层是白色,于2005年利用国家兴边富民资金修建,保存相对完整。

“第三代”是旁边的砖石房,有一层的,也有两层的,米黄色,是2012年农牧民安居工程政策实施时修建的,因遭受洪水侵袭,成了危房。

再往前,是崭新的两层独家院落,为“第四代”,白色的墙壁,暗红色的房顶,框架结构,安全、舒适,属于2016年实施的边境小康示范村项目。

金秋时节,楚松村背后的大山,依然是浑厚的土黄色,而村里房前屋后的树叶渐渐泛黄,与“四代房”呈现的四种色彩交相映衬,远远望去,宛如嵌在山坡上的一幅油画,层次丰富。

“楚松村‘四代房’,见证了我们这里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以说是一部西藏边民住房条件的变迁史。”楚鲁松杰乡乡长旦增索朗说,“看到‘四代房’,就知道西藏和平解放好,民主改革好,改革开放好。”

  欧珠加措:三十年间换了三次房

69岁的欧珠加措,在楚松村生活了一辈子。

“1984年真正开始改变。在这之前,我一直住在这个小房里。”在欧珠加措的带领下,记者沿着山沟而下,来到他的第一代房子。

这是一间低矮的土坯房,只有一个过道和一间10多平方米的房间。房门高不足1.5米,与其说是门,不如说是洞,人必须弯下腰才能进去。房子没有窗户,里面一片漆黑。

在手机灯光的照射下,记者看到,正中间残存着用石头堆垒的灶台,旁边是已经熏得发黑的石凳,犹如古人留下的遗址。

“你看,就这么大一块儿地方,又要做饭,又要睡觉。小时候我在里面住过,没有床,一家人就直接躺在地上。”欧珠加措说,“就这个小房子,过去也不属于我,而属于头人。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是全家几代人的心愿。”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