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航天局嫦娥四号国际合作伙伴关系建立启动仪式在2017年全球航天探索大会上举行。新华社记者陈晔华摄
新华社北京10月23日电(记者喻菲)当德国科学家首次在中国返回式卫星上搭载微重力实验时,卫星工程师唐伯昶既忙着解决中德相互间的技术问题,又小心翼翼地保守着中方机密。
中国发射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的那一年,唐伯昶进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参与返回式卫星的研制。1975年,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返回式卫星。
随后的改革开放让依靠自力更生加入太空俱乐部的中国打开了航天对外合作的大门。
“当时世界上掌握返回式卫星技术的只有美国、苏联和中国,国际空间站还未建。80年代法国、德国都提出利用中国的返回式卫星搭载科学实验。”卫星专家唐伯昶说,“他们很想了解中国的航天技术,但向我们严格保密他们的技术。”
中国与西方在微妙的情形下开启了太空合作,尽管各自都担心泄露了自己的秘密,但合作让各方获得了更多太空探索的机会。
2018年8月31日,在位于巴西圣保罗州圣若泽杜斯坎普斯市的巴西国家空间研究所,工作人员在中巴地球资源04A卫星旁工作。新华社记者李明摄
跨时空合作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决定研发传输式遥感卫星,这样就能获得实时卫星图像。
彼时,相对落后的中国希望与国外共同研制这种卫星,然而早已掌握该技术的美欧根本不愿与中国合作。
终于,中国找到了合作伙伴:同为发展中国家的巴西。1988年,两国签署了联合研制地球资源卫星的协议。
据介绍,中巴资源卫星的经费由双方共同承担,卫星各系统由两国分别研制,双方各有特点,有很强互补性。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曾任中巴资源卫星总指挥的马世俊回忆道,合作最大的障碍是语言。研制人员经常拿着字典,比比划划。此外,两国相距遥远,一个在地球这头,一个在地球那头,通信、交通的不便也增加了沟通的难度。
“但两国技术人员相处很融洽,各取所长。我们学习到了卫星研制的国际规范,开拓了技术人员的视野。”马世俊说,“许多文件双方都要审阅,这就像考试多检查了一遍,减少了犯错的几率。”
1999年,第一颗中巴资源卫星成功发射,成为两国首颗传输型遥感卫星,被评为当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之一。这是中国第一颗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合作卫星,为第三世界国家在航天高科技领域合作创立了良好模式,被誉为“南南合作”的典范。
跨越地球两端的合作持续了30年,共将4颗承载两国友谊和智慧的卫星送入太空,卫星分辨率不断提高。卫星数据免费提供给第三世界国家,还多次执行全球减灾监测,为澳大利亚森林火灾、巴基斯坦洪水、日本地震海啸等提供了大量遥感数据。
2018年2月2日,中国和意大利联合研制的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张衡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发射升空。新华社发(汪江波 摄)
携手“问天”
2005年,中国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与欧空局的卫星密切配合,形成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对地球空间的六点立体探测。这是中国与欧洲合作的第一个科学卫星项目,它与哈勃空间望远镜、勇气号和机遇号火星探测等著名空间项目一样,被国际宇航科学院授予杰出团队成就奖。
随着中国经济技术实力的不断提升,中国逐渐发展成为航天大国,也吸引了越来越多国家参与中国的空间计划,中外科学家为破解宇宙谜题携手“问天”。
中国已发射的暗物质卫星部分探测器由瑞士、意大利科学家参与研制。“天宫二号”携带了瑞士、波兰科学家参与研制的伽马暴偏振探测仪。中国与意大利合作研制了“张衡一号”卫星观测与地震活动相关的电磁信息。
中法合作的首颗海洋卫星即将发射,研究海洋风浪与气候变化;中法天文卫星也进入工程实施阶段。中欧“太阳风-磁层相互作用全景成像”卫星拟于2021年发射。中国计划在2025年前发射的“增强型X射线时变与偏振空间天文台”吸引了意、德、英、法等20多个国家参与,将探测黑洞、中子星等宇宙中最怪异的天体。
今年底将发射的探测月球背面的嫦娥四号搭载了德国、瑞典的探测器。中国欢迎国际航天机构参与后续的探月计划,共同建设月球科研站。
中国探月工程副总设计师于登云说,国际合作成为太空探索的主流。任何太空工程都要投入高额费用,难度高,风险巨大。如果能集中全球智慧,就可快速实现太空探索目标,化解技术风险,分摊经费,对各国都有利。
中国空间站构想图。(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供图)
共同命运
今年5月,中国正式向世界发出邀请:欢迎各国利用未来的中国空间站开展合作,中国空间站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联合国外层空间事务办公室主任西莫内塔·迪皮波说,这显示中国在努力向全世界开放,让大家有可能使用中国正在发展的外空设施。
中国常驻维也纳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代表史忠俊说,中国愿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将中国空间站打造成全人类在外空共同的家。希望各国通过在中国空间站的合作增进互信,打造真诚合作、互利互惠的典范,让外空成为促进人类共同福祉的新疆域。
中国国家航天局新闻发言人李国平说,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头顶着同一片蓝天。在外层空间开展探索活动必须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比如卫星的频率、轨道资源如何分配,外空交通规则怎么制定,需要参与国共同协商。中国正积极推进建设“一带一路”空间信息走廊、金砖国家遥感卫星星座等计划。
地球不过是宇宙中的一粒微尘。许多宇航员、天文学家都表达过类似观点,从太空望向我们的蓝色星球时,更深刻地体会到人类要学会在这颗星球上共存。
原标题:中国嫦娥六号将搭载10公斤国际载荷新华社德国不来梅10月1日电(记者任珂张毅荣)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国家航天局局长张克俭1日在第69届国际宇航大会上宣布,中国愿意与各国开展航天合作
第三届中国--东盟农业国际合作展展区(央广网记者 邓君洋 摄) 央广网南宁9月12日消息(记者邓君洋)第三届中国--东盟农业国际合作展于9月12-15日在广西南宁举办
新华社南京10月18日电(记者刘羊旸)为共筑更加紧密的能源合作命运共同体,巴基斯坦、苏丹、土耳其等十余个国家与中国18日共同发布了《共建“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伙伴关系部长联合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