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湿地海口”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

2018-10-23 18:16:02    新华网  参与评论()人

新华社海口10月23日电(记者涂超华、刘诗豪)海口市凤翔湿地公园内流水潺潺,绿草如茵。很难想象,这个市民游客休闲散步的好去处、具有强大污水净化功能的湿地公园,两年前还是臭气熏天、人们避之不及的垃圾堆填场。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近两年来海口市以湿地城市建设为突破口,不断创新城市生态治理,着力改善生态民生,在生态文明建设上闯关探路。

湿地入城,又见乡愁

海口市依河傍海,丰富的水系和分布广泛的湿地是城市的灵韵所在。

然而,由于城市快速发展、环境污染等原因,一段时间以来海口湿地面积逐年减少,水体污染日趋严重,生态功能不断退化。其中,最大的羊山湿地在2004年至2016年间面积减少了1/3。

把良好的生态环境视为发展的最大本钱和核心竞争力。近几年来,海口市以湿地修复和保护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不断探索和创新城市生态治理模式。

全长24公里的美舍河是海口的“母亲河”。多年来,因雨污分流不彻底、污水截留不充分成了多次治理未果的城市“臭水沟”。

问题在水里,根源在岸上。海口市治水办综合组组长王亚琴说,海口破解以前“九龙治水”多头管理、各自为战的环保格局,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大环保”管理模式。同时,通过转变治理理念实现科学治水,将以前的工程治水方式改为生态治水方式,通过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把美舍河改造成了由滩涂、湿地组成的生物多样性水生态系统。

美舍河变了。水清鱼跃,岸绿景美,成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市民们又找回了曾经的记忆。海口市水务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孙传志说,通过把美舍河治理经验向全市其他水系逐步推广,海口持续推进32个水体的治理,越来越多的河流又现清澈,“水城”风貌正渐渐重现。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