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看得更远、聚焦更准、视野更宽:环保黑科技“千里眼”是如何炼成的?

2018-10-17 17:41:01    新华网  参与评论()人

新华社北京10月17日电(记者张铎)京津冀地区近日遭遇入秋以来首次雾霾天,如何加强监测预报,成为人们关心的话题。记者获悉,除了传统的监测治理手段,环保黑科技“千里眼”将在今年秋冬季节大显身手。

今年8月,生态环境部宣布启动“千里眼计划”,将通过卫星遥感等技术手段,第一时间发现PM2.5浓度较高的地区,提高环保监管效能。生态环境部相关负责人近日向记者揭开了“千里眼”如此高效背后的原因。

  “千里眼”怎么观察

在多种技术手段的帮助下,“千里眼”不仅看得更远,而且聚焦更准、视野更宽。

天空中,高分系列卫星、气象卫星和其他相关卫星为“千里眼”提供着PM2.5等污染物浓度、土地利用分类、工业热点、夜间灯光等数据。

地面上,“千里眼”借助地面气象站、各空气质量监测站点和环境部在部分热点网格内布设的地面监测微站,获得了温度、湿度、风速等高分辨率气象数据及PM2.5等污染物的实时监测数据。

此外,环境部还与各相关部门实现联动,为“千里眼”提供现场监察执法、工业企业用电等数据。

综合上述数据,再辅以精细化气象和扩散条件建模、互联网多源大数据融合和人工智能技术,“千里眼”将对重点区域内的网格进行PM2.5的浓度评估,筛选本地污染排放贡献占比较大的网格,自动识别出历史上污染排放最严重的微观区域,这些区域就成了“千里眼”重点监管的热点网格。

  “千里眼”怎么判断

首先,“千里眼”会依靠每天的过境卫星,对热点网格内的PM2.5的浓度进行遥感观测。卫星相当于天上的眼睛,所得数据的一致性较好,可用于分析比较不同网格之间的浓度差异,及网格浓度随时间的变化趋势。

关键词: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