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北京9月12日电(记者 杨月 实习记者 张梦璐)2016年12月,原“网红县委书记”陈行甲以《再见,我的巴东》一文宣告辞职。2017年5月,陈行甲转而以公益人的身份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最近,一篇《春天里的野百合》让他再度受到关注。中国青年网对话公益人陈行甲,转场噱头已平息,看这位曾经的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怎样换一种方式做自己,走出与众不同的一条公益之路。
9月6日,陈行甲在慈善北京周“为慈善行走”活动中发言。中国青年网记者 杨月 摄
转场噱头已平息,
全职公益人要做行动派
中国青年网:2017年5月6日上午,您在微信朋友圈说,“中场休整结束,下半场公益人生开始了”。您是如何开启公益之路的,“小目标”是什么?
陈行甲:2017年初,我在深圳创办了深圳恒晖儿童基金会,专注做儿童癌症大病救助。2017年6月开始,我兼任北京新阳光慈善基金会的名誉理事长。在2017年8月,我们联合中兴通讯公益基金会发动的“联爱工程”儿童癌症综合控制项目在广东省河源市启动。我的愿景是:联合爱,让因病致贫从现代中国消失。
中国青年网:治疗儿童癌症,即使只是在一定区域内开展,也一定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您的资金来源是哪里?
陈行甲:我之前做好官留下的形象还是很值钱的。俗话说盖棺方可定论,在行政领域我已经盖棺了,我可以自豪地说,我做官时算是个好官。从主观上,我扪心自问守住了干净从政的底线;从客观上,人民群众对我是认可的,党中央对我是认可的,我过去的荣誉可以说明。所以,我转场公益之后,好几个企业相信我这个干净的有底线的官,认可我的热忱和理想,愿意出钱支持我们。所以,目前资金不是大问题,我们可以放心去做“联爱工程”。
中国青年网:您在愿景中提到“让因病致贫从现代中国消失”,这个宏大的目标实现起来难度必然很大,有没有人质疑过您的“实验”?
陈行甲:虽然我们的愿景宏大,但我们的工作切入点很小很实。首先,传统疾病公益救助的宣传,通常就是把苦难、穷苦晒出来,用“我有多惨、多穷、多可怜”来博取大众的同情,从而由社会大众捐助凑医药费。仅仅这样的传统救助是不够的,社会的弱者、苦难者实在太多。
我们在河源市做封闭性实验,以儿童癌症为切入口,先筹一笔钱,然后联合当地政府、社会组织和医疗机构,对该地区白血病儿童兜底治疗,政府医保能报多少报多少,剩下的我们兜到90%。
探索解决因病致贫的规律性办法,
我不是唐·吉诃德
中国青年网:有这样的大好事,大家会不会一拥而上,所有患癌症的小孩儿都来找您,求您帮助呢?
陈行甲:不会。我们是在一个封闭的区域做实验。救助对于我来说不是最终目的,要通过社会实验,探索因病致贫这个社会难题的规律性解决方法。
我们这个行动名字的寓意是“联合爱,让因病致贫从现代中国消失”。曾经有人说我们的目标太宏大,看起来有点像唐·吉诃德。现在,我已经确定我不是唐·吉诃德了,因为站在我对面的不是风车,而是一个真实的敌人:把那么多人拖入贫困泥潭的病魔。目标虽然有点大,但是我们起步的工作实,我内心里不断地告诉自己,再深一点,再细一点,不急着跑起来,就这样实实在在一小步一小步地往前走。我们其实是在通过公益的探索来帮助政府“试错”,我们所做的哪怕不能形成经验,留些教训也是好的,起码能让后人踩在自己的肩膀上继续把这个事做成。这也是“实验”的意义。
中国青年网:向因病致贫宣战,是公众的共同心愿,但实现起来难上加难。“联爱工程”有哪些独特的地方?
陈行甲:我们的公益实验从三方面来行动:患者、医生和药物政策。
首先,针对患者,我们成立了联爱肿瘤社工中心,为患者提供政策咨询服务、医疗信息服务、救助信息服务、护理知识和心理支持服务。
其次,针对医生这一重要环节,我们成立了联爱优医中心,支持提升欠发达地区的医生能力。河源市有360万人口,却没有相应的医疗条件和专业人员用于救治白血病,通过我们这一独特的模式,填补了河源市治疗白血病的能力空白。
最后,针对药物,我们成立了联爱医疗技术评估中心,主要针对有效又贵且不在医保目录内的药品,目前我们通过独立的HTA评估以及委托第三方评审,已经将两种药物纳入我们的慈善医疗药物报销目录。
我们不是简单地找富人筹钱给穷人孩子付医药费,我们是要建立数据库、摸索规律、形成指南,做成可复制的模式,推动医保制度的不断完善,从根子上解决这个社会难题。
没有所谓的“精神贿赂”,
换了岗位我依然在为人民服务
中国青年网:您是“2017年度中国十大社会推动者”,也曾是全国优秀县委书记,人生上下半场的两个角色间有无相似之处?
陈行甲:可以说是一脉相承的。简单地说,我真的想当个好人,过去有人看不惯,逼着不让我当好人,我不想变成他们那样的人。有人掐准我过去所做的一切都是在捞取“政治资本”想当官,他们把老百姓和我的亲近,定义为我接受人民群众的“精神贿赂”,对我莫须有地算计刁难。那我辞职,用实际行动打他的脸。但是,换了岗位,我仍然是、永远是共产党员,仍然在坚定地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中国青年网:您如何看待自己的“半场人生”?
陈行甲:我今年47岁,可以说成长经历正好见证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变迁。在刚刚上学的年纪,改革开放带着国家走进了春天。我们这一代人很幸运,对国家,对社会,当然也对自己,有太多的满意。我“半场人生”中有三个最满意的地方:我在艰苦但充满爱的环境下长大,深知爱的力量;我一直在做我自己,无论顺境逆境,舞台大小;我赶上了中国公益发展的黄金时代,有一大群相同价值观的伙伴与我同行。
中国青年网:您人生的上下半场中有一个柔软的连接点,就是“爱”——爱老百姓、爱岗敬业、爱病痛中的孩子……您认为这种情感对您的公益之路有怎样的影响?
陈行甲:幼时生活虽然艰辛,但是我不缺少世间最宝贵的东西,那就是爱。当你拥有爱的时候,你的世界是完整的、和谐的,你对自己和别人是善意的。缺少爱的世界是不完整的、狭隘甚至阴暗的。但爱又是一个奇妙的东西,拥有爱和缺少爱的人往往都毫无察觉,认为自己的状态是理所当然的。他们就像两座互相不知道彼此的山峰,一座温暖,一座寒冷。当我后来对这个世界的了解越来越清楚的时候,我看到了他们的巨大反差。从一个拥有爱的人的视角,我知道爱对缺少它的人来说是多么重要,所以从心底把传递爱作为自己的人生信仰。这可以说是我后来决心投身公益事业的心理基础。因为我深知爱的力量,可以对抗世间的不公,可以穿越人世的冰霜雨雪。
我的新年愿望是—— 不加班,你呢? “要出去多旅游!”“再瘦点,还有希望吗?”“研究生毕业去雄安。”“变有钱,变有钱,变有钱!”“爸爸妈妈健健康康,姥姥能看到我结婚
根据中国记协《关于印发的通知》和中央网信办《关于开展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网络新闻作品初评工作的通知》的规定,中国青年网于2019年4月15日组织召开了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网络新闻作品初评推荐评选会
中国青年网北京4月27日电(记者 刘洪侠 实习记者 刘逸鹏)4月28日9:30-11:30,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将在京举行第23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颁奖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