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设为书签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
军事APP
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与“山”结缘的他,从山里走出来了(2)

与“山”结缘的他,从山里走出来了(2)
2018-09-07 21:46:01 新华网

彭晨亮的家人也经常给他精神上的支持。彭为兵在儿子5岁时就和他一起读唐诗宋词。“切莫嗔此瓦,此瓦不自由”是彭晨亮很喜欢的一句诗,“读诗词渐渐让人有了格局。”

高考之后,为了买几本名著,彭晨亮还去工地上劳动了一个多月。他告诉记者,太行山的成长经历让他感到物质世界的东西,通过自己的努力都可以获取,而精神世界中的东西,无论在什么条件下,每个人都是平等的。这些思考成为他不断努力的源泉。

清凉山的“见闻”

彭晨亮所在的武安一中每年都组织优秀学生去北京等地培训、参观,帮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高二那年,他在北京参加学校组织的人生道路规划培训,闲暇时间去了中国人民大学参观。他发现这所大学的前身是1937年在延安成立的陕北公学,延安有一座清凉山被称为“新闻山”,新华通讯社、解放日报社都曾位于此。

彭晨亮说,看完前辈们的故事非常感动,当时他们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仍然能够不计个人利益得失而心系祖国,为了心中的理想去奋斗。“我们目前存在的困难在前辈们面前根本不值一提,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年轻人一定要具有家国情怀,用个人的努力去创造美好生活。”

彭为兵告诉记者,尽管生活中确实有不少困难,但只要身体条件允许,他还是会去打打零工,每次扶贫干部来做调研时,都会给他们一一列出自己的收入。一位当地的扶贫干部称,彭为兵家再怎么列举,年收入都超不过1万元。他们帮助彭为兵的妻子在当地“扶贫微工厂”里找了份领料加工的工作,家里的负担也减轻了不少,日子正越过越好。

北京学习结束之后,一次周末放假回家时,彭晨亮听说村里正在招义工修路,他二话不说拿起铁锹就去报名,一干就是好几个小时,连口水都顾不上喝,村里人惊讶这个“读书娃”怎么有这么多力气。彭晨亮说:“当天晚上到学校后才发现手上磨了好几个水泡,不过这都没什么,为村里修路是应该做的,以后还要为村里、为社会做更多的事。”

关键词: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