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河北内丘:石头缝里长出石榴花

2018-08-20 18:21:03    新华网  参与评论()人

新华社石家庄8月20日电(记者徐步云 杨知润)石块组成的山丘,经过暴风雨的“洗礼”后,上山的道路混杂着碎石与软泥,崎岖而狭窄。在河北省内丘县五郭店乡东磁窑沟村,这样的荒山有1500多亩。照村党支部书记刘金玉的说法,自打有记忆以来,这里祖祖辈辈啥也种不了。

然而,这个在村里人眼里不可能有生机的乱石岗,现在却变得郁郁葱葱起来。快到山顶的时候,一片绿意盎然的石榴林映入眼帘,几个村民在其间劳作。走近一看,一颗颗石榴果挂在枝头,“再等两个月就能收了”。

为啥几百年来不长东西的荒山,到了刘金玉手里,就变成青山了呢?

不服输的书记

东磁窑沟村位于浅山丘陵区,土地贫瘠,干旱少雨。降雨少的年份,连最“皮实”的酸枣树都不结果。但这里地下矿石资源丰富,半个世纪以来,当地人靠开山挖矿谋生,山体被破坏得千疮百孔,石块被随意丢弃在山上,无人问津。

2005年,当时还在做煤矿生意的刘金玉冒出了在山上种树的念头。那时候,村里鼓励村民承包土地种树,大家都选在了河道,而他却偏偏承包了500亩的乱石岗。

“当时只是想较劲,我就不信山上种不出树来,没想到这一干就是10多年。”刘金玉一开始以为,山上种不活东西是因为缺水,就花钱修复了以前废弃的一口水井。结果,“管护大半年,下完雪树苗还是被冻死了。”

2013年,刘金玉当上了村支书。第二年,他带着村党委班子去“富岗”苹果的产地——内丘县岗底村“取经”。

“秘密”其实很简单。“去了才发现,他们那儿种树前都要换一遍土,所以果树不仅能活,还长得好。”刘金玉如获至宝,回村后就开始四处找黄土,雇用村民挖沟槽,填土造林。

偶然一次,刘金玉在网上了解到石榴适合当地的环境,就马不停蹄地跑到陕西、山东、河南等地买苗,终于找出了适合的品种。他还请教专家,学会了石榴树的防冻过冬技术,树苗终于都活了下来。

看着如今200多亩石榴林,刘金玉终于舒了一口气。“谁会舍得卖啊!”去年底,他把收获的1万多斤石榴都分给了村民品尝,石榴籽甜到了大家心里。

没有钱的“老板”

十几年来,种树像个“无底洞”,花光了刘金玉所有的积蓄。桃树、核桃树、柿子树、黑枣树、花椒树……试了一批又一批,死了一批又一批;种了一年又一年,亏了一年又一年。

期间,刘金玉开过矿,干过石子厂,把赚来的200多万全都投到了种树“大业”上。家里的父母不理解,说他是个傻子。最艰难的时候,他带着病,自己夹着3个输液瓶,开车奔波在工厂和果林之间。

好在妻子支持他,跑到山上做起了护林员。钱花光了,买不起树苗,雇不起人,夫妻俩就自己上山育苗。一次,村里下大雨,路上的村民都往家里跑,他们却提着麻袋冒雨往山上跑。“好不容易下雨了,得赶紧撒树籽去。”

当记者问起,为啥把钱都花光了,不想着给孩子留点时,刘金玉笑了笑,“两个孩子都长大了,一个当了警察,一个当了医生,都能自食其力。再说,我现在也没钱给他们啦。”

  靠山又能“吃山”

村委会就在山下。在简陋的办公室,干完活的村民会进来休息,找刘金玉唠会儿嗑。“眼看着这里荒岗变成绿洲,感觉越来越有盼头了,心里踏实得很。”村民梁二么感慨道。

“以前开厂,一是种树雇人都要钱,二是生态保护观念不强。”两年前,顺应内丘县“打生态牌,走绿色路”的发展战略,刘金玉关掉了自己的石子厂。

“内丘自然条件特殊,以前靠山吃山是挖山,现在靠山吃山是养山,老刘的转型就是内丘转型的一个缩影。”内丘县林业局局长蔡风海说,内丘先后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生态文明先进县,离不开刘金玉们的身先士卒。

现在,刘金玉的石榴林用工只有几十人,他打算把这500亩土地交给集体,再把另外1000多亩荒山收回来,也种上石榴树。“我想创一个内丘的石榴品牌,让全村都参与进来,带大伙儿一块致富。”

“就算卖房子也要把山治好。等我退休了,这片山也就种得差不多了,就把它留给村里的下一代吧。”刘金玉说。

关键词: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