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象地说,我们得‘唤醒’潜标上的释放器,通过它的‘回应’确定其精确位置。随后,我们下指令给释放器,释放器脱钩,观测设备和锚碇重块就会脱离,随着浮球升至海面,我们就可以发现它了。”考察队首席科学家魏泽勋向记者描述了回收潜标的过程。
原理简单,执行不易。楚科奇海上,点点浮冰如碎玉散落,更给回收工作增添了难度。“有很多未知的因素存在,例如浮球上升过程中绳索被冰勾住断掉,或者浮球上升后正好在一大块冰面下方,都会导致无法成功回收潜标。”考察队首席科学家助理、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研究员雷瑞波说。
北京时间8月1日零时36分,考察队最终确定了作业位置。零时39分,潜标上的释放器被打开。所有人都屏气凝神,向四面八方张望着,急切地寻找浮标的身影。
“找到了!在那!两点钟方向!”零时45分,魏泽勋第一个找到了浮标,在“雪龙”号的右舷侧前方,橙色和黄色串联的一串浮球,悠闲地漂在一大片浮冰旁的海面上。
“运气不错!”考察队领队朱建钢感叹道。平日颇为严肃的科研人员此时都像孩童般开心雀跃,庆幸浮球没有和他们“躲猫猫”,既没有在浮冰间,也没有在很远的海面。
回收浮球的橡皮艇准备就位。长长的悬梯从“雪龙”号上放下,5名考察队员依次下到橡皮艇上,顶着凛冽海风直奔浮球处。“捞球”工作进展得十分顺利,不久,橡皮艇就拖着鲜艳的浮球由远及近驶向“雪龙”号的后甲板作业区。潜标被成功收回,相关考察队员随即对潜标开展维护和数据采集工作。
没有任何停歇。“雪龙”号又马不停蹄奔赴后续作业点,接连完成第二个潜标回收和两套潜标布放。作业点之间短暂的航行,是队员们片刻的小憩时间。任何需要支援的时候,队员们随叫随到、毫无犹豫。
在这连续的39小时里,已无昼夜,唯有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