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奋斗的中国人】吴建顺:绿水青山成美业 返乡创业惠民生

2018-08-02 14:26:03    央广网  参与评论()人

  央广网武汉8月2日消息(记者黄炎秋 熊峰 张卓)黄陂区位于武汉市的西北部,作为全市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区,黄陂区的精准扶贫任务十分艰巨。近年来,黄陂区兴起了乡间能人 “返乡潮”,他们贡献技术、流转土地、兴办企业,让越来越多的农民脱贫致富,吃上了“旅游饭”,吴建顺就是他们中的一员。

  出身贫苦 从泥瓦匠到乡镇企业家

  王家河镇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的东北部,过去,镇上的村民大多以外出务工为主。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开局之年,15岁的吴建顺初中毕业。为了不再过边读书边讨饭的生活,吴建顺白天在工地上拉砖,晚上偷学瓦工技艺,三年后成为了一名泥瓦匠,后来又成为一名包工头,逐渐过上了富足的生活。2005年,吴建顺收到了黄陂区政府“返乡投资”的邀请。出于对家乡的情感,他没有丝毫犹豫。

  黄陂是旅游资源富集区,旅游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广阔前景让不少返乡企业家转变投资意向,将生产绿色产品、发展康养基地作为发展的新方向。经过综合考虑,吴建顺放弃了做农业养殖的想法,决定在家乡建立“木兰草原”旅游景区。

  矛盾重重 返乡创业遭多方反对

  隔行如隔山,吴建顺返乡投资旅游业的想法遭到了多方反对。“当时农民们宁可荒山不可失业,不愿意把土地租用出来搞旅游。”为此吴建顺组织了十几个农民去成都、河南的景点考察,带领农民调研旅游产业带动周边农户致富的案例,同时又出资一千五百多万建设旅游新城专门用来开发民宿和农家乐,雇佣当地农民当景区的员工,以土地流转的方式租用农民土地,这才让当地农民放心。

  同样持反对意见的还有吴建顺的儿子聂权。在聂权看来,做旅游是父亲一意孤行的想法:“旅游项目连续亏损了六年,当时根本不看好父亲的旅游项目,即便回国我也想在大城市找工作,不想回黄陂。”

  旅游是一个长线产业,需要用长远的眼光来发展和经营。“年轻人总认为做旅游不如金融和地产来钱快,可赚再多钱也不如体现人的社会价值重要。”吴建顺对记者说:“我在别的地方做生意可以失误,但在自己的家乡一定要坚持,家乡的土地如果没有开发好,我会觉得对不起农民。”在父亲的多次劝说下,聂权最终决定回到黄陂。

  多年的王家河无人问,草原成名天下知。在这两父子的经营下,木兰草原逐渐成为武汉市的知名景点,更让他们开心的是,因为景区的发展,周边5000多农民靠吃旅游饭走上了致富路

【奋斗的中国人】吴建顺:绿水青山成美业 返乡创业惠民生

木兰草原创始人、董事长吴建顺(央广网记者张卓 摄)

  提档升级 绿水青山助推旅游扶贫

  黄陂是旅游资源富集区,同时也是贫困落后区。在中国,存在这种高度重合性的地方还有很多。近年来,大众旅游的兴起使得发展旅游逐渐成为带动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中国国家旅游局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乡村旅游达25亿人次,旅游消费规模超过1.4万亿元,旅游产业成为扶贫和富民新渠道。

  对于吴建顺而言,盈利不是唯一目标,能够带动王家河镇从贫困镇走向小康镇才是最终目的。为此,他让公司的管理层每人对口一户贫困户进行帮扶,组织其去义乌考察,手把手教订货、定价,帮助村民打通渠道。农民吃上了旅游饭,收入远比外出务工要高,农民自己开发的农家乐和民宿又弥补了景区配套不足的短板,形成了良性循环。

  2014年11月,由木兰山、木兰天池、木兰草原、木兰云雾山四大景区组成的黄陂木兰文化生态旅游区正式获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据相关统计,每年各景区合计支付给村集体的门票分成收入达2800万元;每年支付给农户的山场、田地租赁金达2650余万元;景区80%以上工作人员为当地农民及其子女,人均年收入近4万元;截至2017年,在黄陂吃 “旅游饭”脱贫致富的农民已超过10万人,间接就业人口超过25万……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机遇,一代人也有一代人的使命。持之以恒的毅力,改变命运的闯劲,依然善良的性格和勤劳的品质……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从“摸着石头过河”, 到敢为人先、勇立潮头,他们身体力行为家乡的绿水青山贡献一份力。

关键词:武汉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