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特写:“入海、探天、追雾”——“雪龙”号在白令海科考初战告捷

2018-07-30 01:05:03    新华网  参与评论()人

“探天”——探空气球追踪气象要素

除了“入海”,还有“上天”。28日,队员们释放了此次北极科考的首个探空气球。

这是此次北极考察队首次“停船”作业,较好的海况给释放探空气球创造了较为理想的条件。

释放探空气球需要多人协力完成。考察队队员、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高级工程师宋晓姜告诉记者,这次释放的探空气球可以上升到3万米以上的高度。

宋晓姜说,探空气球可以观测到气温、气压、相对湿度、风向风速等要素,并把数据传输到地面。通过对原始观测数据的计算和反演,可以刻画出大气的垂直廓线,从而了解整个大气以及边界层的条件。

“3、2、1!”北京时间7时15分,队员们松开手,探空气球腾空而起。

白色的探空气球,装载着观测仪器,承载着队员们在气球表面写下的祝福——“快乐航行、平安回家”,飞扬在白令海的天空中。

“追雾”——国产观测仪器探寻海雾奥秘

像雾像雨又像风,随着“雪龙”号从上海一路北上,雾气茫茫的天气状况逐渐增多。

28日上午,海雾氤氲,考察队队员、中国海洋大学副教授李涛开始了他的科考工作。李涛是一名“追雾者”,在此次科考中,他们将利用“海雾能见度剖面仪”对海雾的物理和辐射特性进行观测。

这个仪器由中国海洋大学自主研发,它被装载在一个较小的探空气球上,随着气球升入空中。

“这个仪器是首次亮相北极科考。”李涛告诉记者,该仪器在应用领域也有着一定的价值:若能进一步研究揭示海雾辐射和能见度之间的关系,就能通过海雾能见度剖面仪获得的数据推算观测区域的能见度,从而为船舶航线规划提供支撑。

“由于北冰洋海冰减少,开阔水域面积增加,导致海气之间的相互作用增强,夏季北冰洋海雾形成频率增加。”李涛说,北极“追雾”旨在观测海雾对太阳辐射吸收的情况,为研究北极上层海洋热力学过程及其与海冰的相互作用提供数据基础。

“雪龙”号计划明天进入北极圈,开启下一段丰富的科考征程。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