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网络时代如何跨过“数字代沟”?

2018-07-27 10:41:05    新华网  参与评论()人

网络时代如何跨过“数字代沟”?

有什么办法能让孩子少打游戏,不沉迷网络?如何与孩子们一起面对数字时代?这是每个寒暑假期间家长较关注的问题之一。

“00后”“10后”孩子的生长环境,与他们的家长截然不同。这些孩子被称为“数字时代原住民”,手机和平板电脑代替了橡皮筋和鸡毛毽子。有人说:“孩子们不是正在上网,就是在去上网的路上。”

7月14日,暑假第一天,一场由腾讯社会研究中心与中国科技馆共同举办的特殊公开课在北京开讲。包括教育专家、心理学家和游戏制作人等在内的专家与家长们现场切磋,分享了自己对网络、游戏和青少年网络教育的看法,并提供了丰富实用的家庭上网管理方法。

我们总要跨过这条“数字代沟”,引导孩子在数字时代健康成长。

  面对“数字时代原住民”

近日,北京市呼家楼中心小学4年级学生、今年只有10岁的张开瑜和几个同学一起,与58转转平台合作开了一家“爱心集市”,在这个针对本校的二手交易平台上,同学们自己定价,售卖各自的物品。真是让人难以想象。这就是现在所说的“数字时代原住民”,他们习惯于用搜索解决问题,习惯于用电商完成交易,和他们相处,必须先了解他们的生活。

中国青少年宫协会媒介素养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张海波做了10年的儿童上网行为研究,对30多万儿童做过调查问卷。“我们研究5岁至14岁孩子‘数字化成长’的基本规律,总结为‘三级跳’。5岁左右的孩子,玩游戏已经是基本的生活方式,甚至会下载安装游戏;10岁的孩子会上网搜索和娱乐,也会发朋友圈,用网络来交际,成为真正的‘小用户’;到了14岁,网络早已成为他们必不可少的工具,多数孩子的数字化能力要强于父母。在我们做的一份11万人亲子问卷中,44%的孩子表示上网知识自己懂得更多,63%的父母承认孩子懂得更多。”

著名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曾提出过所谓“后喻文化时代”的概念,是指随着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孩子们由于掌握了一定的新知识新技能,开始反向给父母和师长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时代。“我们本来习惯于在孩子每一个成长阶段到来前先做些功课,为她一路准备好闯关打怪的装备。但是,我依然会对女儿上网有恐惧感,因为我们不是网络原住民,成年之后才开始接触这个新鲜事物。”年轻妈妈李小萌的话代表着家长们的心声。

“据调查,14岁的孩子中,只有5.6%的孩子表示,父母很了解我的上网状态,在小学高年级学生中,只有3.7%的孩子同父母在社交网络中互动。家长们失去了控制孩子信息来源的能力,也失去了传统家庭中知识信息的权威地位。”张海波认为,现代家庭有两个常见情景,要么是手机争夺战,家长夺取控制权,要么是电子保姆,图省事扔给孩子一部手机。家长们在网络亲子关系中普遍存在着不了解、关系差、缺引导、坏示范的问题。“正是这些原因导致了孩子们对网络和游戏的沉迷。”

一条深深的“数字代沟”由此产生。父母如何更了解孩子,又如何对待这种天然的知识和技能差距呢?

  需要高质量“榜样”陪伴

“2010年,美国波士顿研究人员观察了55名父母在快餐店和孩子们一起吃饭的场面,结果40%的成年人不同程度地被手机所吸引,有些人几乎完全忽视了孩子们。在一项后续研究中,研究者观察了225名母亲和他们6岁的孩子在熟悉环境中相处,依然有四分之一的家长不由自主地玩手机。”李小萌分享了这样的故事,“2010年时还没有微信,如果现在做这项调查,恐怕百分比还会提高。”

同孩子们一样,家长也同样面对数字时代的诱惑和挑战。“为什么我不能打游戏,你却能一直玩手机?”这是孩子们最常发问的问题。

德国慕尼黑大学心理学博士、心理咨询师高璇,专事研究儿童发展心理学。在她看来,父母要做孩子的榜样,给孩子带来高质量的陪伴。“家长应该反思,是否真的能做到在陪伴孩子时放下手机。高质量陪伴的关键词是:高关注、有回应、不干涉、孩子自由度高。”高璇说。

“教育不是控制也不是放纵,而是约定。”张海波这几年一直在推广家长和孩子们之间的“约定”,孩子承诺每周上网玩游戏不超过多少小时,家长也要和孩子约定每周陪伴孩子多少小时,其间不玩手机。孩子和家长都应在约定书上签字,“对于孩子们来讲,这是一个相对平等,可以接受的条约”。

高璇认为,家长们不玩手机陪伴孩子,不仅仅是与孩子们谈判的筹码。“心理学上非常重视所谓‘亲密关系’,孩子和父母的关系就是他人生中最早最重要的亲密关系。对任何事物的沉迷,其实都是处于想要摆脱痛苦的愿望。如果孩子在家里得不到关注,心理寻求得不到满足,在网络时代中各种各样的好玩游戏,自然就成为孩子们最便捷的可以沉迷的途径。”

至诺科技游戏制作人李涛认为,家长对孩子的陪伴,还在于能够帮助孩子们找到游戏与网络之外的兴趣和成就感。“比如,我经常带着8岁的儿子去博物馆。一次在重庆参观博物馆中,我儿子非常喜欢看高射机枪打飞机的场面,他来回看了4次,几个礼拜后他开始跟我探讨抗战时期的历史事件和武器装备,我问他从哪里学到,他说是自己在网上找的纪录片。这就是兴趣的用处,学到新东西是他最有成就感的事,这种成就感是游戏无法提供的。但在这个过程中,一定需要家长花时间陪伴。”

  引导孩子与游戏正确相处

不过,即使态度清晰,原则明确,家长们还是要面对具体怎么做的问题。当孩子们开始接触电子产品和游戏,有什么可操作的方法?

“在德国,家长通常用‘3W法则’,What、Where和When。”高璇告诉记者,“What指内容,家长要知道孩子在玩什么内容,带领孩子去鉴别内容的好坏,不论游戏还是视频,家长要通过看评价或者亲身体验来了解,再决定是否推荐给孩子。Where指地点,在德国,孩子15岁之前,卧室通常不放电脑和手机,孩子使用这些设备必须在大人可视范围内,不能自己关上门在屋里玩。When指时间,根据孩子的年龄规定他每天玩15分钟,或者半小时,同时要有相应的奖惩措施。”

更为重要的是如何为孩子选择游戏。“只有教会孩子看红绿灯才能让他自己过马路,只有教会孩子游泳才敢让他摘下救生圈。同样,也应该教给孩子如何鉴别游戏。”李涛认为,从小让孩子接触高品质的游戏,提高孩子对审美和游戏的要求,孩子长大后就很难沉迷于游戏。

“很多家长不了解,游戏也有年龄分级标准,比如北美有ESRB,欧洲有PEGI分级等,其中ESRB分级中的E就代表着这个游戏适合所有人。如果家长用苹果手机,年龄分级信息在应用商店里就可以查看,如果用安卓手机,在ESRB、PEGI的官网同样可以查到分级信息。”李涛表示,在游戏类型和游戏题材上,最好选择能扩展孩子兴趣的游戏。“比如,我给孩子玩的《坎巴拉太空计划》,是一款拼装火箭游戏,从中可以学到天文学、导航、机械等知识,这类游戏可以培养孩子对现实世界的兴趣。”如何才能找到高品质的游戏?又怎样分辨高品质游戏和垃圾游戏?李涛说,有一个简单的办法,就是看年度榜单。比如,国外的IGN、GameSpot等游戏媒体,每年都会发布最佳游戏、最佳叙事等榜单,我们可以从中挑选。

此外,帮助未成年人与游戏相处,也需要游戏平台的努力。来自腾讯的数据称,截至2018年6月份,腾讯“成长守护平台”已经绑定了超过430万个账户,覆盖腾讯旗下的所有游戏,绑定账户的孩子玩游戏的时长下降了25%,充值度下降了16%到37%。

“从6月20日起,我们还推出了‘未成年人游戏消费提醒’新服务,对于旗下游戏中疑似未成年人的高额消费,腾讯将尝试主动介入。”腾讯未成年人主动服务平台负责人陶金告诉记者,对于疑似未成年人的游戏消费,在最近30天中任意时段的累计消费达到300元的,将尝试联系其支付账户所有人加以提醒确认。“如何判断用户未成年?一方面来源于孩子的注册信息,另一方面我们也在分析未成年人的行为特征,比如登录游戏的时长和时间点,甚至同一用户使用QQ的时间点。我们希望能够通过这样的行动,让家长更了解孩子的游戏行为,帮助他们更好地引导孩子和游戏相处。”(记者 陈 静)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