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非常缺乏适合广大少年儿童传唱的、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的优秀原创儿童歌曲作品。同时良莠不齐的国外流行音乐作品大量涌入,抢占了中国儿童的‘艺术教育阵地’,对中国当代青少年、儿童的审美观、价值观等都产生了很大影响。”中国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赵季平认为,少年儿童音乐市场供给不足的矛盾非常突出。
儿歌创作的热情哪去了
儿歌在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一首好的儿歌不但可以帮助孩子获得艺术上的熏陶,而且可以引导孩子向上向善向美。然而近年来,我们为什么创作不出受孩子们追捧的经典儿歌?
受访业内人士提出,一方面,一些专业院校毕业的青年作曲家主要致力于交响乐、民乐的创作,鲜少接触儿童音乐的创作。另一方面,随着老一辈优秀儿歌创作者的相继辞世,部分音乐制作机构的转型改制,愿意从事儿歌创作和传播的艺术家及发行单位逐渐流失。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许多人更愿意把精力投入到受众广、传播速度快、收入高的流行歌曲的创作上,对儿歌的创作与传播缺乏热情。
赵季平表示,目前我国明确、有力的扶持儿童歌曲创作方面的项目和政策支持较少,儿童音乐创作事业尚难以形成规模、实现持续性发展。
由于缺乏优质儿歌,加之孩子们处于“好奇心盛、模仿力强、鉴别力弱”的特殊成长阶段,长期哼唱成人歌曲的孩子们早熟倾向严重。“从歌曲这个媒介,孩子们过早接触了不入流的成人文化,这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没有好处。”北京市海淀区一位家长说。
呼唤唱得响的新经典旋律
儿歌创作需要优良的环境和适度的支持,也需要深厚的土壤,不少业内人士把目光投向了传统文化。“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是一个丰富的文化素材库,完全能够为少年儿童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食粮。”赵季平说。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一首儿歌唱出了中国传统文化节日——端午节。端午节,还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闻名世界的中华文明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