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集体宿舍政策破冰 蓝领公寓身份“合法”
快递员、保洁员、环卫工等城市运行和服务保障行业务工人员,在北京将有专门的租房产品——租赁型职工集体宿舍(又称“蓝领公寓”)。近日,北京市住建委正式发布《关于发展租赁型职工集体宿舍的意见(试行)》。蓝领公寓将不限入住者户籍,主要审核企业情况,房源将集中趸租给用工单位,不面向个人和家庭出租。
在此之前,多人一间的蓝领公寓因极易被认定为“群租房”而少有单位涉及。如今政策出台,蓝领公寓有了“合法”身份,打工者在北京能否住得干净、安全、稳定?带着这些问题,《工人日报》记者进行了一番采访。
变相群租——
有了住的地方,才敢出门打工
“来北京打工的第一件事情,是找地方住。有了住的地方,才敢出门打工。”35岁的韩明来自四川广安,是一名搬家工人。为了省钱,他一直和老乡们合租。“不过,即使有了落脚的地方,也难言舒适。”
韩明告诉记者,在北京的15年里,他住过三环的地下室、南城的城中村、五环外的平房。如今,这些租住地逐渐变得规范,他也开始面临无房可住的尴尬。
记者在调查走访时发现,在北京建筑工地务工者可以入住活动板房或临时建筑。进入工业企业的打工者,可以住在单位集体宿舍。很多灵活就业的打工者则面临着“住”的难题,这些打工者大都随工作变动,漂来漂去。
“一套房子里住十几个人是正常现象,基本上每个房间里放的都是上下铺。很多时候租住的房间连个窗户也没有,就算白天也要开着灯。”韩明说,除此之外,他更担心的是安全检查,一检查我们就要找新的住处,跟打游击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