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术语和国际荣誉吸引眼球。“某某和他的专家团队发明小分子切割技术,将中药提纯萃取浓缩成膏方……有效成分通过皮肤迅速吸收,能够有效预防、治疗乳腺癌、肝癌等重大疾病。”文章称,“这项号称领先世界十到十五年的高科技小分子切割技术,目标是世界专利和诺贝尔奖,比尔·盖茨派特使携巨资400亿美金三次登门洽谈合作”。然而,记者调查发现,拥有该项技术的这家公司,在企业登记信息经营范围内并无药品生产权利。此外,如此重大的科技突破,竟然在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中检索有关“小分子切割技术萃取草本植物外用的方法”,没有一条匹配论文。
数据不管真假只选有利的
据了解,“科普网文”多半出自医药公司本身的营销团队、广告公司的专业策划或是自媒体写手。
一位广告公司资深策划人沈先生透露,有的商家要求用“高大上”的科学研究成果包装产品,使消费者更加信服。于是,广告策划者千方百计通过各种手段炮制文章:
一是大数据造假。“微信的很多文章数据水分很大,很多是撰写者通过搜索百度检索出来的,有的直接使用,有的会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改动。”沈先生说,比如,通过搜索引擎检索“肥胖人群”,会看到各种不同的数据,有的说是2亿人,有的只有几千万人,信息纷繁复杂,我们只选择对产品有利的数据。
二是修改国外研究文献。“有的直接从国外研究期刊上‘扒’论文,翻译的时候动动手脚,添油加醋,歪曲观点或者张冠李戴,把一个某权威机构新出炉的科研成果套在自家产品上,佐证产品功效,反正也很少有人会去查原文。”沈先生说。
三是套用似是而非的医学理论。记者发现,不少“科普”文章号称从中医角度进行宣传,依靠所谓中医名家坐镇。一些医生表示,由于西医用药都是有指征的,有明确严格的适应症禁忌症,中医的理念方法相对宽泛、综合,容易被“科普文”所利用,进行似是而非的虚假信息传播。
去年底一段香港专业进修学校校长陈卓禧毕业典礼怒斥“港独”学生的视频在网络流传,获得点赞无数。今年陈卓禧当选全国政协委员,他在3月9日接受中国青年网采访时,再次讲述了那次毕业典礼
中国青年网北京3月17日电(记者 孙钊 李华锡)15日上午,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闭幕会开始前,第三场“委员通道”开启,邀请10位来自多个界别的全国政协委员接受媒体采访
全国政协委员陈彩虹。图片来源于网络 中国青年网北京3月6日电(人民政协报记者 肖亮升)“公益林对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改善动植物生长环境,提升生态服务功能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