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扎根笔记
【编者按】
脱贫攻坚是一场史无前例的伟大决战。
去年,新华每日电讯编委田朝晖被任命为新华社驻石阡扶贫工作队队长,挂任贵州铜仁市市长助理、石阡县委副书记,和战友一起,深入深度贫困地区和脱贫攻坚主战场参与扶贫。
一年多以来,田朝晖克服了孩子尚小、父母突遭车祸等巨大家庭困难,以顽强的毅力斗志,务实实干的工作作风,出色的工作能力,卓有成效地推动当地的精准脱贫攻坚工作,受到当地干部群众的真心赞誉。他甘于奉献的扶贫事迹被媒体报道后,广受网民点赞,说“国社扶贫,是认真的;派出的扶贫干部,是杠杠的!”“这样的好干部多一些,扶贫工作就能踏实一些”……
田朝晖同志还不忘新闻工作者本色,一手倾心倾力扎实扶贫,一手拿笔,采写发表大量石阡脱贫攻坚的报道,大大激励了当地脱贫攻坚战士气。
一年多,他见证了西南贫困山区的巨变,见证了一线扶贫干部的艰辛,也看见了最后一批贫困人群在这场决战中的真实状态。除了日常的报道,他还想把这段看似寻寻常实则常波澜壮阔的历史,记录下来,呈现出来,以这种方式向所有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干部群众致敬!
《新华每日电讯》特辟《扶贫亲历》栏目,还原这场决战中的点滴。
每一栋新房子都有故事
水泥路,小洋楼,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把这些词汇和深度贫困联系在一起,很多人可能会觉得意外。但在我所帮扶的地区,这些都是真实场景。
挂职一年多,我目睹了贫困乡村的加速巨变,其中最直观的变化就是路和房。
有一次陪同东部来的朋友到乡镇学校捐赠,我一路上向他们介绍当地情况,他们不时会惊叹:路修得这么好,还有三层小洋楼,这哪里像贫困地区嘛?
我试着跟他们解释,什么是二级路,什么是通村路,什么是通组路,什么是串户路……当然还有小洋楼,有些房子是借助政策补助修盖的,有些是年轻人出门打工回来建的,尤其是三层小洋楼,都是夫妻俩在外打工两年,回来再借点钱盖起来的。
新房子,代表了打工一代对家的期待。所以,尽管他们每年在新房里住不了几天,每年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外打工,但他们还是把房子盖得非常漂亮。房子,承载着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超越了居住属性。
我们的驻村第一书记老宾,挂职第一年就住在贫困户家里。房子是两层的新房,既现代,又有民族风格,很漂亮。说起这栋房子,他背后有一个故事。
房子男主人小时候是个孤儿,吃百家饭长大,小时候吃了很多苦。长大后外出打工,但不幸的是,他的孩子得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病,需要人照顾。他思前想后,觉得与其多挣点钱,不如回家陪伴孩子。有次我跟他聊天,他说自己体验过没有父母陪伴的苦,他不想让孩子重复这种人生,所以毅然回家。
回家意味着收入骤减,他想修房子,但没有那么多积蓄,请不起工人。于是他一咬牙,一点一点,硬是边盖边学,自己建起来一个二层楼房。房子盖起来后,惊喜随之而来,他变成了泥瓦工,别人盖房子,会经常请他,每天二百块,收入很可观。
天道酬勤。
在他家隔壁,另一家人最近刚刚盖起来二层新房。挂职一年多,我一点一点见证了这栋房子漫长的从无到有的过程。第一次去村里的时候,这家人住在旁边的厨房里,这栋二层楼只有几根柱子竖着,四周都敞开着。
夫妻俩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在外地,小儿子当学徒(后来也没稳定工作),家庭收入比较低,没钱一口气把房子盖起来。后来我帮男主人申请了一份工作,每月有900块钱收入,他很开心。此后我每次去村里都能看到变化:一间,一间,房子一天天变得完整。
一年后我即将结束挂职回京,又到村里去,惊喜地发现他的房子已经彻底盖起来,很漂亮,我们开玩笑:“这在北京就是别墅啊!”他笑着说要感谢国家政策好。房子能盖起来,一方面是靠他自食其力、燕子衔泥式的坚持,同时也要感谢危房改造政策扶持。
山里的燕子很喜欢住在他家。因为房子是一间一间盖起来,所以去年燕子在“房外”垒的窝,今年被封在房子里边。于是男主人在新房外边的房檐下钉了几块木板,燕子好像明白了主人苦心,跟着搬了新家。我去跟他们道别时,燕子窝上的泥,有一半还是潮湿的。
在蜿蜒的通村路边,一栋栋看起来区别不大的新房,背后都有着不同的故事。这些故事,或大或小,连接着每个人的家国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