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农牧民赶着黄牛“马”上脱贫

2018-07-16 16:26:00    新华网  参与评论()人

新华社呼和浩特7月16日电  题:农牧民赶着黄牛“马”上脱贫

新华社记者李仁虎、张丽娜、王雨萧

绿树掩映,欢鸟时鸣。一袭红裙,满脸欢喜。在黄白花牛旁边走过,包秀梅脚步轻盈,仿佛与美好的新生活翩翩共舞。

打草、青贮、饮水、防疫,33岁的蒙古族妇女包秀梅每天精心照料着她的牛。2016年,包秀梅用政府提供的5万元贴息贷款买下6头母牛,不到3年发展成了10头。

“今年秋天还会新添3头小牛犊,1头小牛能卖到上万元。”包秀梅兴奋地说。她家用卖牛的收入和丈夫外出打工赚的钱,可以还上多年的外债实现稳定脱贫,供两个孩子上学也没觉着有多难。

包秀梅的家乡,内蒙古科尔沁左翼后旗,地处北纬43°的黄金草原核心带,拥有900多万亩天然草场,发展黄牛产业条件得天独厚,2017年这个旗黄牛存栏量80万头。

让传统养牛养出门道,把黄牛变成“金牛”,当地政府从20世纪50年代就琢磨上了这个事。旗农牧业局局长舍布格说,经过60多年的畜种改良,第五代六代的“科尔沁牛”已实现优质高产,成了响当当的大品牌,全旗现已建成2个年交易量40万头的肉牛交易市场,3个万头标准化肉牛养殖基地,800多个肉牛养殖合作社,一些农牧民专门从事黄牛养殖、黄牛中介和黄牛运输,发起了“牛财”。

“尽快把贫困户也拉上致富的‘牛车’,政府想了很多办法。”旗委副书记乌力吉说,这两年政府利用项目资金为贫困户建棚舍、窖池,并分别对能贷能养、能贷不能养、不能贷能养、不能贷不能养的四类贫困户采取不同办法,或帮助贷款买牛,或发放“扶贫牛”,或让公司和大户代养。目前,全旗贫困户养牛达到10.5万头,人均养牛2头。

“千年的马灯熄灭了又点亮,千年的弓箭把日月拉成长河。”一首优美的歌,歌颂着“英雄上马的地方”。科尔沁左翼后旗不仅是黄牛产地,更是“马王之乡”,爱马、养马是牧民群众的习俗。

在养牛产业脱贫见效后,政府着手依托马资源发展“马经济”。全旗马匹饲养量达1.39万匹,其中赛马2000多匹。马匹给牧户旅游、驯马赛马带来了新的财源。

朝鲁吐镇阿木塔嘎嘎查的青龙,是位驯马和赛马好手。他家养了100多匹马,不仅有蒙古马,还有不少欧洲名贵品种。每年夏天,带上自己精心训练出来的马去全国各地参赛,是青龙最开心的事,赛马得来的各种奖杯在他家客厅摆成长长一溜。

在阿木塔嘎嘎查,有许多牧户经营家庭牧场旅游项目,每年通过出售马奶,吸引摄影爱好者来拍摄套马、赛马等活动,也能增加一定收入。贫困牧民吴海、吴泉在乌日进赛马养殖专业合作社打工,每个月可稳定获得3000元工资。贫困户特日根、毕其日乐图当上了骑手,不仅每月有4000元的工资,比赛获奖还能分得10%左右的奖金。

“我们正研究把马的文章继续做大。”嘎查第一书记戴勤说,政府部门正在研究制定培育良种马场壮大合作社的指导意见,力求建立起马产业和农牧民的利益联结机制。旗里也正计划建设5000亩现代马文化产业园,打造马文化产业品牌,加快推进建设集育马、驯马、赛马、旅游体验、产品开发、文化展示于一体的马文化产业链。

依托传统的养殖优势,做大做强牛马两大产业,使得全旗产业脱贫占脱贫户的比例超过50%。

悠闲的白云从牧人毡房上飘过,古老的牧歌在科尔沁草原传唱,骑手的等待不再是梦想,逐水草而居的牧人找到了富饶美丽的家乡。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