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以“帽”取人 败坏学术风气

2018-07-12 07:21:04    新华网  参与评论()人

  要建立自己的人才评价体系

科技日报:这种现象该如何解决?

程晓:《意见》已经给出了不少“良方”,这是科技界和高层破解“陈疾”的智慧体现。

让“帽子”回归理性,首先要学习欧美科技强国,缩小不同人才之间的待遇差距,让绝大多数科技工作者能够在高房价下有尊严地活着,没有这种基本保障谈奉献、情怀和坐冷板凳,是非常不现实的。在美国,教授与博士后的待遇不会差到一个数量级,有人可以一辈子一个博士后接一个博士后地做,养家绝对没有问题。在欧洲,教授与助理教授之间的待遇也不会有本质性差距。科技强国建设的主体不是计算机,也不是装备,而是人才。为什么“双一流”经费可以给“帽子”人才数倍的加薪,而不可以给广大普通教师?

第二是逐步推行稳定支持制度,让更多认真做事的科学家得到持续支持。《意见》中提到“加大对优秀人才和团队的稳定支持力度,国家实验室等的全职科研人员及团队不参与申请除国家人才计划之外的竞争性科研经费,由中央财政给予中长期目标导向的持续稳定经费支持”,这个非常重要。

第三,也是最核心的,要让评价机制成为一个良性的“看不见的手”,而不是继续充当“看不见的脚”。在科研评价上,推行代表作评价和长聘机制,可以有效抑制论文“灌水”,鼓励科研人员出一些大文章。例如,钱学森空间技术实验室对新入职科研人员6年做一次评估,给科研人员以极大自由度,避免急功近利,并能够瞄准大的科学目标做事。(记者 陈 瑜)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