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宁夏话剧“大篷车”34年送戏下乡逾八千场

2018-07-08 20:07:01    央广网  参与评论()人

  

宁夏话剧“大篷车”34年送戏下乡逾八千场

  大蓬车

央广网银川7月8日消息(记者廉军)宁夏话剧团“大篷车”近日在玉泉营农场和闽宁镇为当地群众和农民上演了话剧《移民之歌》。台上入戏地演,台下出神地看,笑声和掌声一次次响起。

从1984年成立至今,34年来宁夏话剧团文化“大篷车”行驶百万公里,流动演出超过8000场,600万群众百姓看过它们演的戏。用老百姓看得懂、听得懂的方式,把精神食粮送到千家万户。几十年坚守文艺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的精神,成为全国文化战线一面旗帜。

  

宁夏话剧“大篷车”34年送戏下乡逾八千场

  简易调音台

上世纪80年代初,随着电视的日益普及,话剧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观众锐减、市场凋敝。1983年,宁夏话剧团一年才演了8场戏。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的王志洪“临危受命”,接任宁夏话剧团团长。1984年底,宁夏话剧团创作的第一部农村题材的话剧《庄稼汉》演出成功后,演员们集思广益,决定把一辆旧大卡车改装一下,又拉演员又拉家当,还能当流动舞台。从此,一辆全国首创的文化“大篷车”开始奔驰在乡间田野上成了一道风景线,流动舞台成为宁夏话剧团的主要演出方式,《庄稼汉》借助“大篷车”在全区演出400多场。

  

宁夏话剧“大篷车”34年送戏下乡逾八千场

  现场化妆

《庄稼汉》的巨大成功,让王志洪和剧团有了强烈的成就感和幸福感,从此话剧团开始将创作之路放在农村大背景下,创作人员经常深入农村生活,从中挖掘创作题材。随后的《女村长》演出700多场,《梅家小院》演出800场,演出覆盖宁夏所有乡镇和学校。

在满足农民需要的同时,话剧团关注到了另一个群体:农村学校里的孩子们。1987年,宁夏话剧团成立了儿童剧演出队,把中小学语文课本改编成戏送到学校,《金色的鱼钩》、《小英雄雨来》、《七根火柴》、《东郭先生》等剧目演出1300多场。

  

宁夏话剧“大篷车”34年送戏下乡逾八千场

  演出

1990年,文化“大篷车”第一次走出去。从宁夏开到上海,历经21个省、市,演出660场,开创了中国话剧巡演的新纪录。2004年,宁夏话剧团应邀参加全国儿童优秀剧目展演,“大篷车”从银川到长沙往返,行程5000多公里,演出30多场,场场受到欢迎。2001年11月《梅家小院》开始全国巡演,历时86天行程近4万公里,演出47场,露天演出观众达10余万人次,每到一地都引起轰动。

没有奢华布景、没有高档音响、没有炫目灯光的宁夏话剧团“大篷车”开始名噪全国,打响了一个响当当的文艺品牌。话剧泰斗、时任中国文联副主席的李默然当年观看他们演出的《梅家小院》后评价说:“宁夏话剧团真不愧是全国文化战线上的一面旗帜,连我们这些以演戏为职业的人都多次被感动得流下热泪。”

  

宁夏话剧“大篷车”34年送戏下乡逾八千场

  观众

凭借“大篷车”精神,34年来,话剧团创作演出的《女村长》、《税官王振举》、《梅家小院》、《农机站长》、《铁杆庄稼》等19部话剧,部部精彩,处处受到农民欢迎。对传播传统价值观和正能量起到了春风化雨的作用。《农机站长》演出后,许多农民积极参加办理农机入户手续培训,宁夏三轮蹦蹦车事故发生率大幅下降。

  

宁夏话剧“大篷车”34年送戏下乡逾八千场

  演出休息

这些原创话剧先后获得“文华奖”、“五个一工程奖”、“中国人口文化奖”和“中国话剧金狮奖”等荣誉。先后30多次受到国家、部委和地方表彰奖励,被授予为“全国文化工作先进集体”和“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

  

宁夏话剧“大篷车”34年送戏下乡逾八千场

  现场简单的换衣柜

2009年,宁夏话剧团在全国话剧界率先进行文化体制改革,变身宁夏话剧艺术发展公司,积极探索西部落后地区文艺与群众结合的发展之路。

王志洪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们坚持以观众为中心,艺术形式内容都从观众的喜好出发,在农村演出也是在农村采风、采访,我们给乡亲讲自己的感受和认识。只要是老百姓爱看的,看得懂的,就是最好的戏,也是我们的艺术追求。我们把演出的时间、地点交由观众定,田间地头、农贸市场、学校操场、白天还是晚上,都与观众商量着办。盛夏把阴凉让给观众,严冬把太阳地、背风处留给观众。这就是我们多年深受群众欢迎长盛不衰的生存之道。”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