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家付出,无怨无悔”
从1990年第一次被选为村干部至今,广西田阳县那满镇新立村党总支部书记罗朝阳在村里一干就是28年。
“一次,我走访调查,看见有个山村只有孤零零的一座房子,一个79岁的老太太一个人坐在门口,旁边有只猫,孩子都在外务工。当时我就下定决心,一定要让这些群众搬出去。”罗朝阳说。
在他的争取下,移民搬迁点“广新家园”2014年竣工,新立村和邻村的100多户群众陆续搬出了石山。
新立村曾经以种植甘蔗、红薯、玉米、黄豆等传统作物为主,2012年开始,罗朝阳带领全村推进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开展土地流转引进大企业,发展芒果、香蕉、火龙果等水果规模化种植。
村民陆忠和曾反对土地流转,现在,他每年可以拿1万多元的土地流转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后,他跑起了运输,日子越来越好。
“组织、群众信任我,我就要尽心尽力为他们做事。”罗朝阳说。
走进贵州安顺市西秀区双堡镇大坝村,只见一排排独栋三层小洋楼,宽敞明亮的乡村柏油路,还有金刺梨种植基地、蚂蚱养殖基地、贵州大兴延年果酒有限公司……
过去,这里很穷。1996年,28岁的陈大兴担任大坝村党支部书记,带领村民们种烤烟、种中药材、育树苗、养牛,试图走出一条致富路,但并不顺利。
2011年,陈大兴试种的30亩金刺梨大丰收,批发商愿意出价近200万元收购。但他不卖,搞了个金刺梨观摩会,还把育的苗免费送给乡亲种。他说:“要富大家一起富。”3年时间,陈大兴带领村民光育苗就卖了上千万元。
找准了发展路子,大坝村产业蒸蒸日上。到2017年底,全村人均年收入超过1.2万元,村集体固定资产规模过亿元,村集体经济累计1200余万元。
彝族村民王顺珍将4亩土地入股金刺梨合作社,和丈夫在产业基地务工,一年收入6万多元,“没有陈支书我们过不上这样的好生活。”
“大家小家都是一个家,为家付出,我无怨无悔。”陈大兴说。(记者李惊亚、王大千、向志强、刘洪明、杨稳玺、张钦)
新华社兰州3月8日电 题:村民马秀花脱贫记 新华社记者王朋 46岁的脱贫户马秀花,是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龙泉镇拱北湾村村民。只有小学文化水平的她,从2018年10月至今,自学识字快半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