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珠海6月29日电 题:珠海:在新时空坐标重燃改革激情
新华社记者马晓澄、刘宏宇
38年前,珠海经济特区诞生。4年后,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第一次踏上珠海的土地视察,欣然写下“珠海经济特区好”七个大字,如同茫茫大海上的一座灯塔,照亮珠海经济特区勇往直前的道路。
38年后,那个曾经落后的边陲小镇,已变成一座现代化花园式海滨城市。
伫立新的时空坐标,珠海改革开放再谋划、再出发,再燃“杀出一条血路”的特区精神,跳出“老套路”,跑出“加速度”,努力以新理念、新办法破解瓶颈制约,在追赶中进行“二次创业”。
荒岛巨变:“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
3年前,横琴自贸试验片区挂牌成立,一场历史性巨变迅速发生在这个方圆100多平方公里的岛上。
如今,岛上的企业突破5万家,科技企业超过6800家,44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
创新是横琴之魂。横琴借鉴港澳地区及世界先进经验,在制度创新方面屡屡取得突破,近百项案例成为全国自贸试验区最佳实践案例和广东省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案例。
在横琴新区行政服务大厅,几台智能化办税机器引人注目。珠海市税务部门有关负责人曾天翔介绍,这是横琴税务部门推出的全国首创V-Tax远程可视自助办税系统,纳税人可远程与税务人员进行交互,实现跨境、跨区域“零跑动”办税费。
“企业家、投资者人在港澳,也能像人在横琴一样享受到优质的办税服务。”曾天翔说,横琴着力打造国际化法制化便利化营商环境,让更多企业“涌进来”和“走出去”。
坚持与港澳合作是横琴之本。近年来,横琴自贸试验片区与港澳携手共进、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目前,横琴自贸试验片区的港澳企业近3000家,注册资本超过290亿美元。
“百舸争流,形势逼人,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横琴自贸试验片区办公室副主任王彦说,横琴是“特区中的特区”,必须担起国家战略使命,打造成粤港澳深度融合发展的靓丽名片。
自主创新:“特区精神就是挑战精神”
三房―厅的住房一套、国产奥迪小轿车―辆和20多万元的奖金,合计人民币约100万元,这是1992年3月,珠海对三名科技特等奖人员的奖励。当时,珠海“科技重奖”首开全国先河,犹如一声惊雷,轰动海内外。
就在“科技重奖”的前两年,后来担任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的董明珠第一次来到珠海。她清晰记得,那时的公交站台搭的还是芦苇蓬,她的月工资200多元。
董明珠刚入职的格力的前身海利,是一家国企的二级子公司,当时经营效益堪忧,一二百号人,一年卖两三千台空调。“没有核心技术,电机要买、压缩机要买,没有几样不是买的,最后把部件组装成一个机器,打上牌子销售出去。”
现在,格力已从一家年营业总收入1亿元、净利润不足200万元、技术主要靠“买”的小公司,成长为年营业总收入超过1500亿元、净利润超过224亿元、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世界500强企业。
推出先进的环境测量无人船,拥有无人艇专利超百项……珠海云洲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张云飞说,企业今天的成就靠的是自主创新。
此外,AG600水陆两栖大飞机、“珠海一号”商业卫星、国产激光打印机……这些高科技产品正在成为珠海新的亮丽名片。
“我们的心得就是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董明珠说,“特区需要开拓者的精神,要有挑战精神,需要一批有梦想的人,更要有一批有执着奉献精神的人承担起创新的使命。”
改革开放:一次走向美好、永不停息的长征
珠海渔女,静静地矗立于情侣路边。在她的不远处,港珠澳大桥宛如一条巨龙延伸往远方,将珠海与港澳陆路桥联通。
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副局长余烈说,从2004年筹备到2018年大桥完工,工程人员们突破了一个个世界级技术难关,终于将构想变成了现实。在他看来,大桥的建设精神跟特区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改革开放就是一次充满风险的试验,但又充满希望、干劲和激情。我们也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去拥抱挑战,去做前无古人的事情。”余烈说。
回首38年的发展历程,珠海市委书记郭永航说,珠海筚路蓝缕,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贡献了很多先行先试的经验,成为一座生态环境好、人均收入高、人民幸福感强的城市。
“但与兄弟特区相比,珠海还有较大差距。”郭永航说,珠海经济体量没有做大、城市格局没有拉开、发展引擎没有完全形成。特别是小成则满,小富即安、甘于平庸的气氛比较浓厚,干部敢闯敢干的心态有所弱化。
今年,港珠澳大桥即将通车,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即将出台……珠海已经走到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方位,迎来了全新的历史机遇。
“我们要重燃改革激情,用‘归零’和‘重启’的心态重整行装再出发,将珠海打造成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新引擎和让人向往的、独具特色的大湾区魅力之城。”郭永航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