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全程管控镰刀菌毒素污染确保小麦优质安全

2018-06-27 08:46:00    新华网  参与评论()人

收获后小麦在储藏前,应定期监测小麦储藏场地温度、湿度及籽粒水分含量,根据水分含量适时调节储藏温度和湿度。定期检测储藏小麦镰刀菌毒素含量,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GB2761-2017),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呕吐毒素)含量超过1000g/kg或玉米赤霉烯酮含量超过60g/kg的小麦应予以分离、单独存放,并及时通知相关部门处理。

在小麦运输环节,运输前后应对运输工具和储存容器进行清洁干燥。必要时,可使用登记注册的杀菌剂消毒运输工具。运输过程应采用密封容器、加盖苫布等措施,防止小麦在运输过程中受潮。运输过程中连续高温(30℃)的时间不得超过5天。

2018年,我国小麦主产区,尤其是长江流域、淮河流域以及黄淮南部麦区,全面开展了小麦赤霉病防治工作,有效遏制了赤霉病造成的减产威胁。但由于部分地区小麦生长后期雨水较多,并出现不同程度的倒伏现象,小麦质量安全依然需要高度重视。黄淮、长江中上游及江淮流域麦区已经收获,各地应该因地制宜控制小麦质量安全关键风险点,抢晴收获、及时晾晒或机械烘干,确保小麦丰产丰收、优质安全。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团队

链接:

镰刀菌毒素是镰刀菌属真菌产生的多种次生代谢产物的总称,在自然界中分布极为广泛,是危险的食品污染物,对人畜健康危害十分严重。

有些种类的镰刀菌能在各种粮食中生长并能产生有毒的代谢产物,如玉米赤霉烯酮、串珠镰刀菌素C和单端孢霉素类等。玉米赤霉烯酮可使猪发生雌性激素亢进症,单端孢霉素类则阻碍蛋白质合成而引起动物呕吐、腹泻和拒食。

镰刀菌毒素污染在全球范围内易多发,主要原因是谷物在田间受到禾谷镰刀菌等真菌侵染,导致小麦发生赤霉病和玉米穗腐病,在适宜的气温和湿度等条件下繁殖并产毒。全球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制定了相关限量标准。食品中的镰刀菌毒素在标准限量范围内不会对消费者健康构成风险。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