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沙沟沿村党支部利用上级安排的扶贫资金,为该村25个贫困户购买了獭兔,并采取党员托养、贫困户学养的方式进行养殖。“我们村的8名党员每天在獭兔基地,轮流值班,真正是党员不离兔子、兔子不离党员。”杨孝堂说,托养一段时间后,獭兔将会交付给贫困户饲养,让村民不仅能在经济上受益,还能学会技术,有了产业支撑,开辟自己的致富路。一年下来,每户贫困户可稳定增收2200元。
贫困户院落里种的农作物。新华网 雷东瑞 摄
此外,沙沟沿村党支部还利用农村院落比较大的特点,带领贫困户发展“庭院经济”,引领贫困户种植新疆大枣、雪菊等作物。作物成熟后,党支部再组织回收,解决村民的销路问题。
“党员是群众遮风避雨的一把伞,是群众铺路架桥的一块石,是群众春播秋收的一头牛。”杨孝堂用最朴实的话语诠释着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如今沙沟沿村的“伞石牛”精神已经成为乌兰察布扶贫攻坚的一面旗帜。
精准扶贫,既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乌兰察布各级党委不仅注重短期内群众脱贫,更着眼群众的长远致富。乌兰察布元山子乡党委通过调研发现,枸杞产业种植技术简单、投资小、见效快、收益高,一次投资可以受益十几年。
去年,该乡党委主动引进宁夏丰萍园龙头企业,发展枸杞种植基地,培育试种红枸杞300亩,黑枸杞160亩。今年,又通过土地流转、农户入股等方式,将枸杞种植基地扩大到2000多亩。
元山子乡枸杞种植基地内的枸杞有的已经结了果。 新华网 雷东瑞 摄
记者在元山子乡枸杞种植基地看到,有的小枸杞树已经结了红红的枸杞,仿佛是一串串小铃铛,惹人怜爱。村民正忙着打理树苗,干得热火朝天。
元山子乡枸杞种植基地。新华网 雷东瑞 摄
据介绍,贫困户参与种植枸杞后,能够获得三方面收入,流转土地平均每户收入500元,枸杞分红收入3000元左右,到枸杞园区打工收入1500元左右。
这些生动故事都是乌兰察布各级党委立足民生,全力以赴助力脱贫攻坚的生动缩影。
据了解,近年来,乌兰察布各级党委十分注重党对脱贫攻坚工作的领导,采取各项措施将优秀干部充实到县乡村领导班子,真正把“好钢用在刀刃上”。仅今年上半年,乌兰察布各旗县市区就把820名党员培养成致富能人,锤炼出一支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党员干部队伍,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