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督鄂18年,张之洞推动第一次中部崛起

2018-06-22 07:41:03    新华网  参与评论()人

今天,除了这座博物馆,蛇山之上有抱冰堂、武汉大学有张之洞铜像,以及中山公园的张公亭,汉口的张公堤,武昌的张之洞路……都在讲述着百年前的这位总督与这座城市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也是他给这座城市带来近代文明的印记。

张之洞与武汉博物馆内,一块圆形的电子屏幕上,展示着清末武汉三镇的城市格局。19世纪末的武汉,因长江和汉江交汇形成的三块临江区域,似乎在映照着艰难走向近代化的中国,一边是被西方列强靠船坚炮利打开的通商口岸,一边是国人为谋求自强而兴办的近代工业、文教事业。

此间的这三块区域,也奠定了武汉三镇百年的城市格局。新中国成立后,汉阳聚集了一大批国营工业企业;改革开放初期,汉正街成为一个时代小商品市场的代名词,引起全国瞩目;武昌延续着历史上文教中心的定位。

走在博物馆内,途经一处狭长的通道,一侧墙面上书“一个改革者的孤独”。

1889年11月8日,张之洞在写给海军衙门和李鸿章的电报中,写道“修路一端,有铁早办,无铁迟办;开采制造诸务,有款多办,无款少办。古人七年求艾廿年沼吴,但贵立志坚。早筹实办,循序量力,鲁莽固不可,坐困亦不宜。”

初任湖广总督之时,张之洞主张兴办近代工业,却没有资金、缺乏人才,“整天生活在荆天棘地之中”。而在创办汉阳铁厂期间,他因腐败的清王朝与陈旧的官僚体制而四面掣肘。

冯天瑜在书中写道:“我们可以批评张之洞在创办汉阳铁厂过程中的种种失误,但绝不可因此抹煞他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开创之功。中国近代民族钢铁工业正是从这里起步。”

据其介绍,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湖北和武汉,从一个深处内地塘坳、在全国处于中等发展水平的地区,走向开放,变成步入全国前列的繁荣之地。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