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们当地的医保政策,对我们外地就医的要办手续,办了手续以后把门诊这一部分的现金给你。在当地是不给现金的,每一年报销有额度,分个人账户和报销总额。”陈昊说。
未来还是想回老家
在外地时间长了,有的老人会想家,但现实却很无奈。
“和孩子的父母相比,肯定是我陪着孩子的时间更长。不过孩子现在上学了,也无所谓,孩子整天都在学校里。”谈到儿子和女儿每天忙工作,没有时间陪孩子,孙珍的目光黯淡了不少。
孙珍的老家重庆与北京的气候和生活方式差异很大,孙珍告诉记者,来了这么多年,她已经习惯了。
在被问到以后考不考虑回老家时,孙珍叹了口气说,“我来北京的年头长了,都这岁数不在北京还能去哪儿”。
李洁的儿子和儿媳也是每天晚上7点多才能下班回家,每周除了周日休息外,其余时间都不休息。
问及打算在北京待多久时,李洁说,“孩子才上小学二年级,现在都没人管,怎么也得待几年”。
李洁已经计划好,等到孙子上了初中,不再需要人经常照看之后,她就回山西老家,她觉得自己不能适应北京的生活方式。
“这边的生活节奏太快,习惯不了。”李洁说。
陈昊一家人很少一起出游,他说,“我们很少出去玩,因为孩子天天要学习、复习,课程比较紧”。
除了外孙学业很紧,陈昊女儿和女婿的工作也很忙,每天晚上下班很晚,陈昊忙着家里的事情,平时的放松方式就是和几个朋友去逛街、逛超市、买菜。
被问及是北京好还是老家好,陈昊说,“生活习惯还是老家好”。
未来,陈昊也不打算一直在北京,他说,“以后孩子大了,可以自己读书了,不用接送了,我们就可以回去了”。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受访者均为化名)(记者 杜晓 实习生 孟婷 制图/李晓军)
5月9日,北京朝阳区某中心小学门口。下午4时20分,放学时间到了。两位老人跟随人群进入学校大门接孩子。几分钟后,奶奶背着书包,爷爷拉着孙子的手走出校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