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媒体评洞庭湖“私人湖”难拆:真正利益纠葛是什么

2018-06-13 08:15:59    新华网  参与评论()人

在整体上拿利益原因来解释私人湖泊的迟迟难以拆除,是说得通的,但具体看,这却可能是一个似是而非的解释。因为,在拆除时,固然可以说各方囿于成本分担、利益难协调而退避三舍,但是谁“同意”了整改可以调整?又是谁对明显不过关的整改下达了“通过验收”的指令?是从何时开始,违规主体可以与监管力量讨价还价了?显然,公共湿地变成了“私家湖泊”,相关拆除措施难以落地,是不是隐含着某种公共权力的徇私和包庇,这恐怕才是症结所在,也是真正的“利益纠葛”所在。

这片私人湖泊的神奇经历,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今年年初媒体曝光的洞庭湖核心保护区300万根欧美黑杨被砍伐事件。同样是对生态环保形成巨大威胁,同样是多年难以纠偏,同样也是等到环保督察组介入才能有实质性改变,如此多巧合的背后,是不是蕴含着某种共同的行政生态?对此,不能不有所深思,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根据最新情况,在生态环境部组成的督察组开展专项督察后,当地政府已迅速采取措施进行整改。面对如此严重的、长达10多年的违规问题,上级部门出手才出现转机,这样的纠偏路径,是不是成本太高了?上级部门一出手,整改就能到位,一方面说明,有些问题操作起来,其实没那么难,关键还是责任落实未到位,给某些责任者留下了太大的侥幸和虚与委蛇的空间。另一方面也证明,净化环境生态,先得重塑行政生态、权力生态。(朱昌俊)

  新华视点:3万亩“私家湖泊”为何如此任性?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