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全国血液供应基本满足需要
国家卫健委表示,将推动实现血站之间、血站与医疗机构间信息共享共用
“6·14世界献血者日”即将到来之际,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昨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全国血液供应情况。记者从会上获悉,20年间全国无偿献血人次由30余万升至1400余万,献血量增5倍。目前,我国血液保障能力基本可以满足临床需要,下一步国家卫健委将推动建立全国血液管理信息的互联互通,实现血站之间、血站与医疗机构之间血液信息的共享共用。
2020年临床用血全部来自自愿无偿献血
目前,我国献血模式以自愿无偿献血为主,包括个人和团体自愿无偿献血,此外,还有少量互助献血。有消息称,今年3月底前国家卫健委已发文要求各地停止互助献血。对此,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周长强昨日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仅有少数偏远地区如西藏、新疆等,还存在极少数互助献血情况,争取到2020年临床用血100%来自于自愿无偿献血。
互助献血的缺席会否引发新的“血荒”?周长强回应称,目前我国自愿无偿献血比率已经超过99%,而且今年1月至5月统计数据显示,全国无偿献血人次和献血量持续增长,无偿献血人次达到596.5万,采血量达2065吨,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3.6%和5.2%。
周长强指出,目前,我国血液保障能力基本可以满足临床需要,但这是一种“紧平衡”状态。近年来,随着人均预期寿命进一步延长带来的人口老年化,二孩政策全面实施带来的大龄高危产妇数量增加,医疗保障水平提高带来的医疗服务量持续增长等,对血液供应安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血站及医疗机构间血液信息将共享共用
据介绍,自1998年《献血法》实施起至今20年间,我国无偿献血人次从1998年的32.8万上升到2017年的1459万,献血量从1998年的400万单位(800吨)提高到2017年的2478万单位(4956吨),献血量增加了5倍之多。
周长强表示,将加快推进建立全国血液管理信息互联互通,实现血站之间、血站与医疗机构之间血液信息的共享共用,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血液的标准化和精细化管理,提升对献血者的服务水平,加强临床合理用血监督管理,完善血液预警和风险监测机制,健全不适宜献血人群屏蔽制度,保障血液质量安全。
同时,提升血液保障能力。以临床需求为中心,指导血站提供适宜的血液品种,包括适于儿童治疗的小包装血液。提升无偿献血服务水平,扩大固定献血者规模,健全个人自愿无偿献血和团体自愿无偿献血相结合的献血模式,确保“淡季”血液保障。(记者 许雯)
■ 相关新闻
去年北京采集血液129吨
昨天,北京市公民献血委员会组织开展“2016-2017年度首都无偿献血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记者从活动中了解到,北京的街头采血点由1998年的3个增加到目前的63个,2017年血液采集量高达129吨,地区献血率1.8%,居全国城市之首。
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主任刘江表示,京津冀血液应急调剂平台和血液溯源信息系统已初步建成。根据去年京津冀三地卫计委签署的《京津冀采供血工作协同发展合作框架协议》,三地将建立血液保障与省际调剂机制,具体包括建立区域间血液应急调剂和审批制度,保护稀缺的血液资源,避免浪费;利用三地信息联网系统,建立资源共享的稀有血型血液信息、血型参比实验室及资料库。
刘江介绍,北京市医疗资源丰富,外省市一些疑难重症患者来京就医的情况比较多,血液调剂有助于为三地就医患者提供更多的用血需求保障和血液库存的均衡。
“血液追溯平台实现了每一袋经过调剂的血液都可追踪。也就是说,假如从河北调剂进京一袋血,那么从这袋血的献血者身份,到它进京的每一站,以及最终用在谁的身上,都会留有清晰明了的记录。”刘江表示。(记者 戴轩)
■ 探访
血液中心可捐献成分血
记者昨日来到北京红十字血液中心,虽然时值工作日下午,但仍有不少献血者前来献血。步入血液中心2层的采血室内,33台采血仪正满员运转,深红色的血液从献血者手臂静脉中抽出,经过离心机分离后血液分层,淡黄色的富含血小板的血浆缓缓注入血液收集袋,其他血液回输进献血者体内。
“这是成分献血,采血、输血同时进行,整个过程大约需要一个多小时。”现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献血者只捐献某一种或几种血液成分,目前采用机器自动采集的方式,包括单采红细胞、血小板、血浆等,国内捐献血小板比较普遍。
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主任刘江介绍,献血者在献血前需填写健康筛查表,并接受简单的快速筛查,如血型、血红蛋白、转氨酶、乙肝等,医生以此判断献血者是否符合献血条件。
有着RH阴性血型的肖强已坚持献血15年,他是北京红十字血液中心稀有血型爱心之家应急献血队伍的一员。他告诉记者,北京市临床所需的RH阴性血小板大部分都来自于爱心之家成员们的应急献血。因为新鲜的机采血小板保存期只有5天,所以只有出现紧急情况,才会临时通知各成员采血。“只要有病患需要,稀有血型爱心之家就会发出应急献血召集令。”肖强说。(记者 许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