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新华社记者驻村挂职日记之二:我帮“满妹”种丝瓜

2018-06-12 11:41:03    新华网  参与评论()人

新华社南昌6月12日电  题:我帮“满妹”种丝瓜

新华社记者范帆

2018年5月10日 天气多云 星期四

今天走在去村部的路上,驻村第一书记郑兵突然弯下腰,盯着自己的皮鞋看了一会。

我转身一看,才发现郑书记的鞋底已经开了胶,裂开了一个大口子。

“这已经是我走坏的第二双鞋了。”郑兵笑着说,驻村以后,他经常在微信运动的排行榜里名列前茅。

我驻扎的九陇村是江西省永新县三湾乡最偏远的一个村庄,翻过一座山头,便是湖南省茶陵县的地界,就连当地村民看天气预报都是收看湖南卫视。行走在乡间小道上,远处层峦叠嶂,脚下溪水潺潺,许多外地游客来到九陇村,都会对这里的山清水秀赞不绝口。

但是,对于当地村民而言,大山成为阻隔他们与外界联系的障碍。山里的村庄与平原地区不一样,户与户、组和组之间住得分散,从村头的小组到村尾的小组,开车都要花上20分钟,村民的房子就像是散落在大山中的砂砾。碰上多去几家贫困户走访,一天走个十里地对于郑兵而言是家常便饭。

今天上午,我们来到了贫困户戴观明的家中走访。郑兵告诉我,有时候走访并不是去解决什么问题,只是单纯上门聊聊天,给他们解解闷。

和大多数农村有着相同的情况,九陇村的年轻人大量外出务工,留在村里的常住人口不到100人,再加上村民的房子分散,整个村庄显得有些空荡。尤其是到了晚上,村里没有娱乐活动,寂静的村庄里只能听见蛙声和虫鸣,以及被偶尔的脚步声惊出的狗吠。

“每个村小组有谁在家,我可以掰着手指头点出名字来。”驻村一年来,郑兵已经对九陇村每家每户的情况了然于心。

留下来的老人独自在家会感到孤独,希望有人来陪他们聊天。驻村帮扶干部的到来,让老人们有了唠嗑的对象,家长里短、村里的陈年往事、县里又有了什么新的惠民政策等话题,都成为老人们的谈资。

我们刚到路口,坐在门口的戴观明看见我们来了,老远便起身迎接。紧接着老戴的话匣子就打开了:“前几天施工队刚刚把我们家门口的道路又硬化了,我准备在门前这个位置栽上几棵树,你们觉得怎么样?”……

“村里一些老人平时一个人无所事事,我们到家里坐坐,陪他们聊聊天,他们心里也会很开心,觉得有人还惦记着他们。”郑兵说,驻村帮扶不是走过场,只有俯下身子,才能够倾听老百姓内心的真实诉求并帮他们解决,驻村的日子才能品尝出“甜味”。

去年为了巩固脱贫攻坚成效,乡里在外考察调研后,决定发展丝瓜种植产业。成熟的丝瓜可用于制作鞋底、沐浴用品、床上用品等,通过和加工企业对接,每亩地能够实现产值4000多元。

贫困户刘满妹今年就准备种3亩丝瓜,我们前段时间在走访时,无意间听她说,因为家里缺劳动力,想请人帮忙在地里搭架子、拉铁丝网,这是种丝瓜前的准备工序,也同样是个体力活。

郑书记听后,赶紧打住她,“请啥人啊,我们这不就是免费的劳动力吗?”

第二天一早,我们便来到刘满妹的地里,把削尖的竹子一根根插进土里,用斧头敲打固定,再重新固定铁丝,这样等到丝瓜成熟时,才能承受得住重量。虽然气温还不算太高,但是在地里的劳作还是让我这个没干惯农活的年轻人气喘吁吁,不到一刻钟,汗水就顺着额头往下滴。

干完活,回到满妹阿姨的家里,她一边进房间找椅子招呼我们坐下,一边忙着给我们倒水,摆好杯子后,又跑去二楼拿出番薯干、南瓜饼招待我们吃,嘴里还念叨着要留下我们吃午饭。我能够感受到她对我们的谢意,山里人的朴素和善良令人动容。

其实,老百姓心里都有一杆秤,倘若真心实意为他们付出,他们会心怀感恩。而产生的情感共鸣,就如山间的清风一般,温润爽朗。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