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过度兜底 一些贫困地区医保基金被花“秃噜”

2018-06-11 06:11:00    中国青年网  参与评论()人

“不管看啥病就掏那么点钱,甚至不掏一分钱,贫困户小病也想大治。一些患者赖床不走,导致真正需要医疗资源的人进不去。说实话,医院希望有这种病人,现在药钱挣不了,医院只能靠床位费和服务费,但是政府不希望这样。”一位县卫计局局长说。

个别地方的兜底政策“关怀过度”,已经暴露出问题。2017年,一贫困县对建档立卡的贫困患者启动了“住院补贴制度”,贫困户根据住院等级不同,享受每天50元至200元不等的补贴。一位干部透露:“有的贫困户在家没事干,一算账住院不花钱反赚钱,至少能省下电钱、煤钱,还够一天吃饭用的,导致县医院内科住院的人多得住不进来,住进来的又不走。政府发现这事办坏了,2018年立即叫停。”

小病大治不仅造成医疗资源浪费,也使保险公司陷入艰难维系的状态。《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了三家保险公司,2017年全部亏损。有一家保险公司保费是154万元,赔付165万元。另一家保费是533万元,亏损100多万元。多地社保局局长认为,目前来看商业保险公司还有积极性,主要是寄希望于政府投保额持续加大。

子女想尽办法“甩包袱”

在脱贫攻坚的过程中,一些地方不顾实际情况,“超能力”大病兜底,导致怪相频出,譬如子女想尽办法“甩包袱”,把赡养父母的义务全“推”给政府。

尽管一些地方认为,当地建档立卡的贫困患者人数并不多,2020年前的两三年内采取的高标准救助所带来的压力尚能承受。然而,如此短期救急政策,很可能导致好事没办好,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公序良俗,其产生的后遗症不可小觑。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给老人看病是子女应尽的义务,有赡养能力的子女更是不在话下。《经济参考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与竭尽全力为老人看病截然不同,一些子女想尽办法与父母脱离关系,让老人符合贫困户标准。另外,一些地方政府通过“大包大揽”,一味地给政府加砝码,忽略了贫困家庭、贫困人口子女的自主能动性。74岁的王美荣是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影响着健康。她有五个子女,其中四个子女在外成家立业,可四个子女不仅不回来照看她,更不给老人一点看病钱。面对采访,四位子女态度冷淡地表示,他们连自己都管不过来,再说贫困户不是有政府管嘛。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