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22日拍摄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新华社发 高悦 摄
自2012年试验性应用以来,“蛟龙”号在涵盖海山、冷泉、热液、洋中脊、海沟、海盆等典型海底地形区域,完成了95个潜次的有效下潜,实现了100%安全下潜,作业能力覆盖7000米以浅全球海洋面积的99.8%的海域,标志着我国的载人深潜进入国际先进行列。
→我国首个深海实时科学观测网建成
科考队员在安装潜标的主浮球(2017年12月4日摄)。新华社发
2018年2月7日,我国新一代海洋综合科考船“科学”号在完成2017年西太平洋综合考察航次后,返回青岛西海岸新区的母港。科考队员在本航次成功建成我国首个深海实时科学观测网,将有力推动我国和国际大洋观测能力的持续提升。
→“雪龙”号凯旋
2018年4月21日,经过长达165天、3.8万多海里的风雨兼程和冰雪考验,中国第34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乘坐“雪龙”号极地科考船凯旋。考察队围绕罗斯海地区恩克斯堡岛新站建设、南极环境业务化调查评估和南极大西洋扇区海洋环境综合考察三大任务,完成78项调查任务和22项保障支撑任务,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
→“潜龙三号”顺利完成其试验性应用第二潜
4月28日,“潜龙三号”完成南海航段最后一潜,科考队员将其回收至母船。新华社记者 刘诗平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