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走在乡村振兴的路上】驻村第一书记沈秋成的148面锦旗

2018-06-07 14:31:00    央广网  参与评论()人

  

【走在乡村振兴的路上】驻村第一书记沈秋成的148面锦旗

央广网郑州6月7日消息(记者李凡 新乡台贠荣臣)他们走进田间地头,挽起裤腿与村民一起劳作;他们走进农户家里,和村民唠知心话,为村民排忧解难;他们往返于城市与农村之间,带村民学技术、找项目、拉资金,成为激发贫困村致富,实现乡村振兴的“新能量”……1000多个日日夜夜,河南新乡卫辉大漫流村的驻村工作队在第一书记沈秋成的带领下,把村民当亲人,驻进了村民的心坎儿里,而他们收获的148面锦旗正和群众一起见证着这条“脱贫致富之路”。

走进河南省新乡卫辉市大漫流村驻村工作队的会议室,驻村第一书记沈秋成正在给村民上脱贫“动员课”。

“最多俩月学出来证,现在找工作根本不是问题,咱学一个是一个,有了实实在在的手艺,还愁啥?”

像这样从思想上给村民灌输脱贫理念的“动员课”,自打沈秋成三年前主动请缨来到大漫流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以来就没断过。之前,由于各种原因,大漫流村成为了附近有名的“贫困村”,“物质和精神”上的长期贫穷,让整个大漫流村的发展变得是越来越“糟糕”。沈秋成当时就觉得:要脱贫,就得先让整个村子提上气。

  

【走在乡村振兴的路上】驻村第一书记沈秋成的148面锦旗

“当时大家都没有干劲,没有积极的想法,想致富你不仅得有心劲,还要有门路,更重要的是得让穷惯了的这些相亲们觉得有希望。”

于是,带领群众学技术,掌握致富的一技之长成了当时驻村工作的重中之重。说干就干,一鼓作气之下,沈秋成的驻村队伍不仅给村里新修了道路,架设了新的变压器,解决了出行难和用电难,还组织成立了卫辉市大漫流村第一个种植专业合作社和诚意缝纫加工店,使30名困难群众“足不出村”就实现就业,并为村内近300人外出务工提供帮扶……村民刘秀花说:“帮助我们在成衣加工厂干的活,最起码能增加我们贫困户个收入,不出远门。”

像贫困户刘秀花一样,部分村民在沈秋成的带领下进入了村里的服装厂和合作社,每天都能有50元到80元的收入,实现了“工作家庭两不误”的城里模式。但毕竟村里的工作岗位有限,沈秋成的扶贫队伍又积极地给村民对接了职业培训,种大棚、学月嫂,组织乡村招聘会,一下子激活了整个大漫流村的干劲。大漫流村葡萄合作社村民崔秋荣和王来凤最有感触。

“帮俺请的老师,帮俺来剪几天枝,教俺技术,(今年)多包点地,发展的面积大一点,把这几十亩地都发展了。”

“俺当家的在新乡打工,给人家做饭当厨师,也挣两三千块钱,能给家帮衬帮衬。”

  

【走在乡村振兴的路上】驻村第一书记沈秋成的148面锦旗

大量劳力的输出为留守家庭带来了不便,沈秋成俨然就成为了他们的“大家长”,为贫困学生申请“助学金”;带着患病的乡亲去省里、市里看病;为贫困户发展养殖协调无息贷款;成立义工服务队,帮困难群众收庄稼、开展治安巡逻;成立爱心基金会,对困难群众及时实施救助……

沈秋成带领的驻村扶贫队伍给贫困群众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带来了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甚至让一度产生轻生念头的重病贫困户重新拾回生活的信心。沈秋成给贫困户潘全堂的慢性病办理了保险,还带着他的爱人郭梅菊去郑州看病。

“沈队长一直说有人来帮助你,国家也有扶贫政策,你还是好好的活着,这会儿也有吃的了,沈队长给我弄的吃的,还有穿的衣服,这会儿忍着也不说死了。”郭梅菊说。

  

【走在乡村振兴的路上】驻村第一书记沈秋成的148面锦旗

经济和精神上的双重帮扶为卫辉市太公镇大漫流村带来了一次由内及外的脱贫洗礼,三年的蜕变不仅让大漫流村的村容村貌和村民生活质量有了较大的改善,沈秋成的脱贫队伍也收到了满满的“回报”——148面锦旗,几乎每家每户都念着工作队的好。

“每面锦旗都代表着群众对我们的信任理解和支持,对我们是鞭策是鼓励,国家是靠山,干部是亲人,关键是自己干,自己带着自己脱贫,我们的工作是啥,我们的工作就是要打造一个永不撤退的扶贫工作队,带着乡亲们过更好的生活。”沈秋成说。

关键词:驻村书记锦旗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