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智慧气象”助力贫困地区精准脱贫

2018-05-30 09:51:12    新华网  参与评论()人

同时,贫困地区气象“趋利”作用更加有效。为贫困地区近14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了“直通式”气象服务;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中心直接服务于贫困地区苹果、枸杞、烟叶、茶叶、设施农业等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开展“中国天然氧吧”、国家气候标志等创建工作,助力贫困地区经济和旅游产业发展。

  释放气象“红利”:深挖气象扶贫独特作用

气候环境恶劣是导致发生贫困众多因素中最难治理的贫困根源之一。中国气象局统计显示,全国有330个贫困县(占40%)年干旱发生频率在40%以上,即“十年四旱”;有451个贫困县(占54%)雨涝频繁;全国贫困县大部地区年冰雹日数在3天以上。

同时,不少贫困县有着独特气候资源禀赋,627个贫困县(占75%)太阳能资源较丰富,北方贫困县风能资源普遍丰富,524个贫困县(占63%)水热条件良好宜于发展优质高效农业。

刘雅鸣表示,针对贫困地区气象灾害频发、气象公共服务设施薄弱的痛点,继续强化农业农村防灾减灾“避害”作用,确保气象灾害测得细、报得准、发得出、收得到、用得上,助力解决因灾致贫、因灾返贫现象,护佑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同时,深挖气象“趋利”增效功能,通过气候资源开发利用、保障生态文明建设、深度融入乡村旅游、增加农产品附加值等工作,多角度拓展脱贫渠道,释放更多气象“红利”。

  聚焦精准:打造贫困地区气象名片

记者了解到,气象部门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兼具“减灾”“增效”作用,但贫困地区气象条件复杂多变,对气象服务需求精细化、个性化要求更高,同时贫困地区基层气象部门能力普遍较弱,对提供更有效、精准的气象服务保障脱贫攻坚,尚有不小差距。

刘雅鸣表示,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服务要聚焦精准,实现监测、预报和风险防控精准到乡村,预警精准到农户;强化政策、项目、科技、人才和技术支撑;完善工作推进、对口帮扶、融合发展、扶贫项目储备、示范推广和考核评估等制度。同时,打造贫困地区气象名片:塑造“气候养生之乡”“中国凉都”“国家气象公园”“国家气候标志”等系列品牌,提升贫困地区知名度和生态旅游内涵;继续联合农业农村部门创建全国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中心,逐步发展形成覆盖贫困地区的分品种、特色鲜明的农业气象服务网络;加快推进贫困地区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建设,充分发挥人工影响天气在生态修复、农业增雨防雹、环境治理中的作用。(记者刘诗平)

关键词:气象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