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探文明之源 寻民族之魂——解码“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

2018-05-28 20:16:03    新华网  参与评论()人

新华社北京5月28日电  题:探文明之源 寻民族之魂——解码“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

新华社记者施雨岑、王思北、冯源

上下五千年,中华文明灿如星河,绵延闪耀。我们引以为傲的文明长河,发端于何时何处?延绵不绝的5000年传承,经历过怎样的起承转合?这些牵系根脉的问题,曾让一代代学者兀兀穷年、接续探索。

28日,由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牵头,联合近70家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地方考古研究机构共同参与的“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简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发布成果,揭开中华文明源头的神秘面纱,书写华夏儿女共同的“家谱”。

  擦亮中华文明“满天星斗”

发展水平相近的众多文明,散布在中国的四面八方,犹如天上群星之星罗棋布——已故的中国考古学界泰斗苏秉琦先生多年前就曾提出中华文明初始时期的“满天星斗”说。

多年来,探源工程专家聚焦良渚、陶寺、石峁、二里头等都邑性遗址,以田野考古工作为中心,并将实验室“搬”到了考古工地,擦亮已经沉睡数千年的文明“星斗”,也为实证5000年中华文明提供重要证据。

在浙江良渚遗址,发现了建于距今约5000年前,面积近300万平方米的内城和更大规模的外城。为了防止古城遭到洪水的侵害,在古城以北的山前地带,良渚人堆砌起巨型水坝,其工程量在全世界同时期的建筑中首屈一指。

在山西陶寺遗址和陕西石峁遗址,分别发现了面积在280万乃至400万平方米的巨型城址。这些城址内社会分化严重,高等级建筑周围有高高的围墙围绕。这一时期,墓葬中反映的阶级分化非常明显,小墓一无所有,或者仅有一两件武器或陶器;大型墓葬随葬品可达到上百件,不仅制作精美,而且表明等级身份。

“像这样的社会,显然不再是原来我们认为的部落联盟,应该已经进入到国家阶段。”探源工程负责人之一、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巍说,“所以我们觉得,中原地区在这个时期已经进入到初级文明阶段。”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