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哈尔滨5月25日电 题:唱响乌苏里的新船歌:3位赫哲族文化老人的新创作
新华社记者李凤双、管建涛、王建
写作电影脚本、创作新伊玛堪、创办婚俗表演,在黑龙江省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3位文化老人发挥各自特长,正在创作新作品,反映赫哲族生产生活方式变迁,弘扬赫哲民族传统文化。
孙玉民:写作电影脚本盼拍成电影
两年前,街津口赫哲族乡许多道路坑坑洼洼,晴天飞土,雨天泥泞;如今,街路整洁,一栋栋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房屋映入眼帘,房屋上用油彩绘画着赫哲人捕鱼、生活场景,一排以赫哲少女迎客舞为原型的路灯整齐地列在路旁,特色餐馆、赫哲族手工艺品店在街边依次排开。
赫哲族世世代代居住在黑龙江边,是一个渔猎民族,夏渔冬猎,以“上山能搏虎,下江能捕鳇”为傲。走进鱼皮画创始人、赫哲族作家孙玉民的家,他拉着记者的手坐下,随后拿出一本刚刚完成的作品。
“这是我今年花一个多月,创作完成的电影脚本《街津口之恋》,讲述一对现代青年男女打鱼过程中发生的爱情故事,他们从不相识到相识,再到相爱。”孙玉民说。
1961年出生的孙玉民过去以打鱼为生,上世纪90年代初,他还打过一条400斤的鳇鱼。后来孙玉民到乡文化站工作,与文字结缘并发表过大量小说、散文,200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去年,孙玉民还出版了小说集《乌苏里船歌》。
“我最大的愿望就是把《街津口之恋》拍成电影,让更多人了解赫哲族渔猎文化,从而促进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孙玉民说。
吴宝臣:创作一首新伊玛堪留给后人
走进吴宝臣家里,他用赫哲语给记者唱了一段伊玛堪。“我刚才唱的大意是赫哲人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从狩猎到农业,从狍子皮到现代服装,过上了幸福生活。”吴宝臣说,他正在准备创作一首新伊玛堪,主要表现赫哲人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型。
赫哲族有语言无文字。伊玛堪是用赫哲语口耳相授的民间说唱艺术,是记录赫哲族历史、风俗的活化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