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深圳5月22日电 题:改革开放的精神从未褪色——三代企业家眼中的深圳
新华社记者秦杰、蔡国兆、彭勇、王晓丹
他们敢为人先、勇立潮头;他们筚路蓝缕、开拓进取。
将近40年时间,一代代创业者奔赴深圳,在这片试验田中寻找自己的人生坐标。
他们与特区同呼吸,共甘苦,一起展翅腾飞。
岁月沧桑,时光沉淀出最深的记忆。
勇气、环境、创新——三代深圳企业家勾勒着自己眼中的特区。
深房创立者骆锦星:敢闯敢试改天换地
骆锦星从惠阳调往深圳时已年过不惑,他做梦也想不到自己会亲历土地“第一拍”。
1979年3月,宝安县改为深圳市,骆锦星和其他调往深圳的人被拉到宝安党校的新园招待所,几十人住进两个大房间。由于有邮电工作的经历,他一直以为自己是去邮电局任职,结果让他大出意料,被任命为房管局副局长抓基建。
他的第一个任务是,10月份前,建好500套干部宿舍。
对这个当时还被一些人念成“深川”的地方,骆锦星的印象是,臭水沟多,“苍蝇满天飞,蚊子一抓一大把。”
1980年1月,深圳经济特区房地产公司成立,骆锦星兼任经理,“5个人,5万元资金,外加四部旧单车”。不久,内地第一个商品房小区“东湖丽苑”由深房开工建设。
深房采取“补偿贸易”合作方式,在操作中逐渐演化出外商独资、直接收取土地使用费的做法,引发了社会震动。
“逼上梁山。大家都想干事,想尽快把特区的模子搭起来,这就得尝试,就得突破。”骆锦星说。
1984年的深圳已由小渔村变成吊塔林立的大工地,当时的“中国第一高楼”深圳国际贸易中心大厦正在迅速“长高”,开创“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
敢闯敢试,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骆锦星人生中的另一次“高光时刻”在1987年12月1日。他代表深房以超出底价300多万元的价格竞得深圳水库旁的一个地块。
“525万一次,525万两次,525万三次。”内地土地拍卖的“第一槌”重重地敲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