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志愿者的经历让我得到文化的滋养”

2018-05-18 15:06:07    新华网  参与评论()人

新华社兰州5月18日电 题:“志愿者的经历让我得到文化的滋养”

新华社记者张玉洁

5月18日是第42个国际博物馆日。清早,66岁的翟乃越梳妆一番,乘坐1个多小时的公交车,穿上志愿者“黄马甲”,开启新一天的讲解生活。

翟乃越是国家一级博物馆甘肃省博物馆的志愿者讲解员。成为志愿者的10年间,几乎每年三分之一的日子,她都这样往往复复,志愿服务时长累计4260小时,接待观众3.2万人次。

2008年,中国对文化文物部门归口的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实施免费开放。以此为契机,甘肃省博物馆组建起志愿者队伍。十年间,志愿者从60人发展到876人。

“志愿者的经历让我得到文化的滋养。”翟乃越说,她年少时随家人从富庶的浙江迁居西北内陆的甘肃兰州,起初对黄土高原不适应、不喜欢。成为志愿者后,通过与珍贵文物的“亲密接触”,她不断了解丝路文化、彩陶文化、敦煌文化等,推开了通往历史文化的大门,也对文化资源富集的甘肃越来越有感情。

虽已年过花甲,但翟乃越神采奕奕。她把“驻颜术”归功于博物馆。 “博物馆给我带来快乐。要想给观众讲好,不仅讲解内容要好,还得有好的表达和仪态。”

翟乃越没少对自己提要求:头顶书,嘴咬笔,后脑勺、肩膀、臀部、小腿肚、脚后跟“五点”贴墙,一站就是半小时。“生命在于运动,运动也有很多形式。当博物馆志愿者,让我有了今天的精气神儿。”她说。

13岁的兰州市树人中学初一学生柴浩天在3年前成为甘肃省博物馆的志愿者。每逢寒暑假、法定节假日,他都会出现在展厅中为观众讲解。

甘肃地处内蒙古高原、青藏高原、黄土高原的交汇地带,各个地质时期的古生物化石丰富庞杂。拥有铲齿象、三趾马、翼龙、黄河古象等化石的古生物展厅是柴浩天的最爱。

“铲齿象下颌非常长,像个大铲子,铲起沼泽中的植物根系,然后吞下去。铲齿象可以说是自带刀叉的动物了。”他的讲解词不失专业,又充满孩童俏皮的想象。

“在博物馆当志愿者讲解员让我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临场发挥能力得到很大锻炼,同学们都羡慕我能落落大方地讲解。”柴浩天说。

甘肃省博物馆社会教育部主任卢冬介绍,志愿者不仅开展讲解,还参与外展、组织论坛,全方位参与博物馆的管理当中。博物馆真正活了起来,走进了人们心中,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一种生活方式。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