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园的东缘是一片安置房小区。与小区一条马路之隔的园区土地上,种了大片蔬菜。几位小区居民告诉记者,他们来自原水磨溪两岸的玉石、太平等村,都是园区征地拆迁户,“以前这里水清草绿,后来政府说要建工业园,把河道、山坡都推平了。可推完后一直荒着,大家搬过来两三年,看着怪可惜的,就开辟了几块地作临时菜地。”
开发冲动压倒生态保护
湿地换工业园得不偿失
长江边好端端一块湿地自然保护区,为何会被破坏得面目全非?记者调查发现,背后肇因是地方政府盲目开发的冲动和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漠视。
位于重庆东南部渝鄂交界地带的石柱县,地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武陵山区生物多样性与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全县森林覆盖率达57.4%,特色农产品、自然康养等生态资源丰富,走生态绿色发展道路具有优势。
但当地一些干部透露,前些年县里对如何保护和利用生态资源重视不够,只是一心要上工业项目,建园区搞工业。作为一个典型的山区贫困县,石柱基础薄弱、要素匮乏,搞工业没太大优势,此前在县城周边就搞了工业园,效果一般。为了进一步扩大园区规模,于是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搞开发,在长江边建工业园。
早在长江石柱段湿地自然保护区设立的2009年,石柱县就把规划建设西沱工业园区提上了议事日程。石柱县林业局一位干部说,县政府2009年4月同意设立水磨溪湿地自然保护区,2009年9月又拿出西沱工业园区规划并通过上级审批,园区规划占地近5平方公里。两个规划一开始就出现“打架”,工业园和自然保护区重叠面积约5000亩。
虽然侵占自然保护区,但园区项目还是很快上马。石柱县工业园区管委会一名干部告诉记者,2011年西沱工业园启动建设,征地拆迁3个村安置5534人,3年多时间搞完了全部场平和大部分道路管网,“整个园区总面积达到7035亩,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已经累计投入20多亿元”。为争取政策支持,这个园区还打出“三峡移民生态工业园”的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