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长沙4月28日电 题:湖南一家三代人扶贫记
新华社记者高文成
四月底的湖南省安化县,第一季茶还没采完。茶学硕士龚意成在自家茶厂直播炒茶。
龚意成的炒茶手艺是他爷爷手把手教的,这家三代人有一个共同的信念:自己富起来了,还要帮乡亲们富起来。
龚家的茶企在安化县马路镇八角村。靠着茶业富起来的龚家三代人反哺村镇,龚意成的母亲邓超芝说,这是“前人做好事,后人跟得上。”
龚意成的爷爷龚寿松本是个石匠,改革开放后,龚寿松开始订阅科技杂志,研究科学种茶来让家里人过上好日子。
摸到种茶的门道后,上世纪80年代,他免费向附近茶农提供自己选育的良种茶苗,为困难的村民解决资金难题。1987年冬天,龚寿松建了一栋100平方米的水泥砖茶业加工房,2000年创办了八角茶厂。
茶厂越办越好。龚寿松每年都去敬老院看望条件困难的老人。他说,“小的时候家里条件不好,得到很多人帮助,办了茶厂后有条件回报乡亲们了。”
2003年,附近乡亲家房子被火烧了,虽然茶厂经营条件不太好,龚寿松还是给每户拿了1000元。
2007年龚寿松把茶厂交给儿媳邓超芝,第二年,茶厂改制,成立公司。邓超芝说话干脆响亮,她说,“我当家以后就跟着我公公的传统在做。”
六年前,邓超芝与儿子计划承包荒山开辟茶园,带着乡亲们一起干。她说自己家是农村里的企业,要帮助乡亲。
邓超芝首先到自己娘家村搞试点,承诺送茶苗,管收购,可开始大多数乡亲还是不跟她干。乡亲们说,“茶叶两头尖,三年又发癫。”意思是茶叶价格起伏不定,怕挣不到钱。
第一批只说通了19户,邓超芝帮他们成立了农业合作社,达到了规模标准,农户还享受了政策补贴。
“2014年参加的现在受益最大,一亩茶园年纯收入最高能有8000元,最少也有6000元”。
尝到了甜头,越来越多的人到邓超芝这儿领茶苗。
2016年下半年,县政府有意把邓超芝经营的茶业公司纳入省级产业扶贫项目,邓超芝心里却打起了退堂鼓,她怕担不起重任。
政府说会全力帮助她扶贫,邓超芝这才下定了决心。最终,邓超芝经营的茶业公司承担的省级扶贫项目覆盖了六个村1648名贫困乡亲。县级扶贫项目后来也落户在这家乡村茶业公司。龚家和茶农签订最低收购价格合同,还免费提供茶苗和技术支持。
去年八月,邓超芝从县年中扶贫总结会上回来后,就去走访贫困茶农。走访中,她选出家庭困难的孩子,出资帮助他们上学。
邓超芝2013年把企业法人变更为自己的儿子,本科学市场营销、硕士学茶学的龚意成现在负责企业的品牌策划和营销。
这位90后伢子说:“卖不卖得出去还要看市场,只有做出市场,公司才能发展,农户们才能增收。”
他还把母校的茶学老师请到茶园进行科研教学,帮茶农解决了不少问题。
龚意成的爷爷60岁开办茶厂,母亲撑起了企业, 龚意成说:“开始时帮助爷爷妈妈是一种责任,现在是一种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