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乐于拿“隐形贫困人口”来自嘲,这体现了一种心态的开放,他们不介意别人的定义,这与其在消费方面表现出的“豁达”,其实是一致的。但是,这个概念被“发明”出来,未免不带有某种居高临下的规训意味。它对应的潜台词,可能是不少妈妈批评孩子时的那句“乱花钱”,也可能暗含“你也配消费如此贵的东西”的歧视。
其实,正当消费是每个人的权利,多元化的消费观念、生活方式,也是一个正常社会的应有形态,不该承受不必要的道德压力。有人认为,一方面大家都在大谈焦虑,另一方面社会中却不乏那些能够洒脱消费、恣意人生的“隐形贫困人口”,这似乎构成一种显而易见的矛盾。其实未必,消费也很可能是“隐形贫困人口”释放焦虑的一种选择。你可以说这里面多少带有虚荣感的驱动,但这未尝不是一种自我防御乃至抵抗。都在说“贫穷限制了想象力”,那么,不想被贫穷限制想象力和行动力,至少不应该被苛责。更何况,“隐形贫困人口”并不能与享乐主义画等号,它在一定程度上对应着社会的活力。
理解“隐形贫困人口”,并非说是要提倡不加节制的非理性消费,而是要洞悉这一群体行为产生背后的社会因素。否则,仅有道德审视式的批评,是没有任何价值的。
我更愿意将“隐形贫困人口”及其对应的消费主张和生活理念,看作是一种中性的“美颜”行为。正是借助于精致消费,一部分人模糊了社会长期以来所固化的消费与收入甚至是与阶层之间的对应关系,他们是消费主义的拥趸,同时又不啻为反叛者——既是对传统消费观念的反叛,也是对传统阶层定义的抛弃。尽管如一些人严肃指出的,现实会让他们“现形”。但生活终究是自己的,来不得“假装”,认真并能够负责的生活,就该被尊重。(朱昌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