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文山”还有多高?小部门年收文件3831份

2018-04-20 08:11:03    新华网  参与评论()人

基层干部既是“文山会海”受害者,又是制造者

制定文件、下发文件,是开展和部署工作的遵循依据与有效方式,该发的文件一定要发。但在一些地方,本是用来推动工作的文件,却在“文来文往”中走形变味。

比如,一些地方要求文件不能层层转发,就有少数基层干部挖空心思在文字表述上做文章,“变个说法”“造个新词”,将上级文件“改头换面”一发了之;有的地方要求所有工作都要用文件“留痕”,一些原本该扑下身子搞调研的干部,不得不花大量时间在办公室埋头起草文件,“工作不够,文件来凑”。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在采访中还曾遇到过这样的情形:在一个地方,领导干部说起开展了哪些工作,张口闭口都是谈论制定了多少文件、出台了多少“办法”。但被问及具体的工作成绩,却语焉不详,连忙翻看文件“找成效”。

令人不解的是,尽管基层干部对“文山会海”颇有意见,但很多人似乎已经习惯了“用文件落实文件”的工作方式,自己就成了“文山会海”的制造者。采访中就有干部说,“没有文件,下面怎么知道要干什么,怎么干?”

凡事无论工作性质如何,都要用文件留痕,留下的是文字,甩出去的是责任。个别部门和干部拿制定、下发文件当免责的“护身符”,甘当工作“二传手”,是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变种抬头的突出表现。而只知用文件推动工作,不开会、不发文就不知道工作如何开展,则折射出新形势下少数干部的本领恐慌。

  如何让基层干部从“文山会海”中解脱

客观而言,近年来各地在削减“文山会海”方面,下的力气不可谓不大。但基层仍有凡此问题种种,凸显出一些部门和干部的责任观、政绩观出了问题。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