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白鱀豚馆内人工饲养的长江江豚。资料图片/王金淼 摄
长江江豚“升格”为独立物种
与海江豚出现生殖隔离;仅剩1000多头,濒危程度比大熊猫严重
新京报讯 (记者李玉坤)日前,中美科学家共同发表论文称,长江江豚与海江豚之间存在着显著而稳定的遗传分化,提示它们之间缺乏基因交流而出现了生殖隔离,长江江豚因此被认定为独立物种。该论文发表于国际著名生物学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自然通讯》)。
长江江豚和海江豚此前都属于“窄脊江豚”亚种。被认定为独立物种后,长江江豚成为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特有的鲸豚类动物,鲸豚类物种也由原来的89种增加为90种。
项目负责人、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杨光表示,形态学上,长江江豚和海江豚差异还不明显,说明长江江豚是一个比较年轻的物种。
为适应淡水出现适应性进化
南师大、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华大基因的科研人员将长江和中国沿海不同水域的49头江豚的基因组数据进行了比较分析。
“长江江豚和海江豚最明显的差别是一个生活在淡水,一个生活在咸水。所以我们首先想到,它们适应咸水和淡水的基因会出现明显的适应性差别。我们研究发现,它们确实出现了对不同水环境的适应性差别。”杨光介绍。
杨光的团队研究发现,一些与水盐代谢和渗透调节相关的基因在长江江豚中出现了显著的正选择,提示它们为了适应与海洋高盐环境完全不同的淡水低渗环境,已经出现了适应性进化,从而更好地在淡水环境下维持体内的水盐平衡。而这种显著的遗传分化与适应性进化,提示它们之间缺乏基因交流而出现了生殖隔离。
长江江豚拉丁学名已作相应修改
江豚虽然名“江”豚,但其实大量分布在海里。杨光介绍,海里的江豚分布在整个印度洋和太平洋沿岸,从东部的日本海,到中国沿海、东南亚,一直到印度洋的波斯湾沿岸都有分布,是一种小型豚类。
长时间以来,长江和海里江豚的分类关系一直不是特别清楚,曾被认为是同一个物种(三个亚种),后被认定为两个物种:以台湾海峡为界,以南海域是印太江豚;以北海域包括长江流域为窄脊江豚(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两种江豚形态上区分的显著特点是其脊背宽窄和疣粒数量多少。
长江江豚被认定为新的独立物种后,其拉丁学名也由“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 asiaeorientalis”修改为“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不再需加亚种名。
■ 对话
项目负责人、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杨光
被认定为独立物种,有利于长江江豚保护
杨光教授昨日就物种认定、长江江豚生存现状及保护等问题接受了新京报采访。杨光表示,物种认定是科学问题,被认定为新的物种后,长江江豚显得更加独特,有利于江豚保护,对长江生态系统恢复有重要意义。
谈研究
通过基因数据反推是否存在生殖隔离
新京报:以前将长江江豚认定为窄脊江豚一种,是否存在争议?
杨光:以前认为长江江豚是窄脊江豚的亚种,但长江江豚和海江豚是否存在生殖隔离,一直没有很充分的证据。也就是说,长江江豚是否会游到海里,海江豚是否会游到江里,是没有定论的。没有人通过野外的监测看到长江江豚和海江豚存在混合。二者在形态上也没有明显差别,所以,二者是否存在生殖隔离,一直不确定。
新京报:物种认定标准是生殖隔离,我们如何通过基因组大数据的方式确定新物种?
杨光:物种与物种之间划分的基本标准是生殖隔离。但是在自然界,两个种群间是否能够交配,交配能否繁殖,繁殖后代是否具有生殖能力,我们不一定都能够实际操作。但可以通过判断形态差异是否显著、生理差异是否显著、遗传分化是否显著,反推它们是否存在生殖隔离。
这种间接的证据越强,推测的结果就越可信。我们通过大数据分析,发现长江江豚和海江豚在进化上显著的不同。特别是基因上体现对水环境的适应性差异,表明了长江江豚和其他江豚之间,已经不可能出现基因交流,不可能出现种群间混合的现象。
谈认定
物种认定是科学问题 不需管理部门确定
新京报:物种认定需要相关机构或部门确认吗?
杨光:物种认定是一个科学问题,不需要管理部门或者组织认定。我们基于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数据,所下的科学结论。科学家之间可以对这个有一些争议或不同观点,但只是科学层面的谈论,与管理部门没有关系。
新京报:如何保证论文是正确的,是被同行认可的?
杨光:期刊会找国际上知名同行进行同行评审。越是高水平期刊,同行评审越严格,评价越严格。经过严格同行评审的论文,更具有科学性,这就是为什么发表在高水平期刊上,会产生更大的影响力。
谈现状
仅剩千余头 濒危程度比大熊猫严重
新京报:长江江豚的生存现状如何?
杨光:长江江豚现在仅剩1000头左右。大熊猫通过这么多年的保护,已经达到2000多头,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中从濒危调整到易危。而考虑到种群的破碎化,有效群体更少,长江江豚的濒危程度比大熊猫更严重。
新京报:现在长江江豚面临的最大威胁是什么?
杨光:长江流经区域人口密集,经济高度发达。密集的人口,对长江江豚生活的环境产生了严重的不利影响。比如,长期渔业过度捕捞,对长江生物多样性产生了毁灭性打击,渔业资源严重枯竭,已经不足以支撑一个庞大的江豚种群。这是长江江豚数量近几十年来持续下降的重要原因。
长江作为航道,大量船舶穿行其中,大型船舶产生的噪音,对靠声呐系统捕食、交流的江豚会产生不利影响。此外,港口、码头、岸基的建设,破坏了栖息环境。还有各种污染,工业、农业污水排放,都是导致长江生态多样性破坏的原因,长江江豚也不能“独善其身”。
谈意义
通过保护长江江豚推动生态系统恢复
新京报:从亚种提升为物种,对保护长江江豚有什么意义?
杨光:长江江豚现在独立成一个物种,无形中变成长江中下游特有物种,或者中国水域特有物种,对它的保护就显得更有必要、更有价值、更迫切。
新京报:会有助于整个长江生态系统的保护吗?
杨光:作为长江中食物链顶端的物种,它在长江生态系统中的地位越高,在长江生物多样性保护中更能发挥旗舰物种的地位。通过对长江江豚这个旗舰物种的保护,更好地推动长江生态系统的恢复。
新京报:长江江豚的数量恢复到多少头是比较健康的状态?
杨光:这个很难回答。长江江豚不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但已按照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标准加强保护管理。目前,我们还是通过保护延缓种群衰退,再慢慢进行种群回升。现在谈种群达到健康状态还为时尚早,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原标题:长江江豚“升格”为独立物种 濒危程度比大熊猫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