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美国加息,中国跟不跟?刚刚,央行新行长做了这个动作…

2018-03-22 14:39:44  每日经济新闻    参与评论()人

对于今天央行再次上调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中信证券明明研究团队认为,在稳增长和去杠杆目标保持不变的背景下,央行持续“量价分离”的政策组合。

一方面,放量以维持国内资金面稳定,实现稳增长目标;从价上看,加息引导利率水平为去杠杆创造有利条件。

此外,央行上调逆回购利率有一定的必要性。首先,美国已经进入加息周期,欧洲、日本也在逐渐退出宽松货币政策,全球主要经济体的货币政策方向比较一致,全球货币政策正常化的趋势相对明显。对于中国来说,顺应全球货币政策正常化大势可能是更好的选择,维持相对稳定的中美利差是比较重要的,因此中国货币政策与全球货币政策周期相协调,对于国债市场、外汇市场的稳定可能更有好处。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其次,2018年以来,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复苏趋势更加明显。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全球经济同步复苏的情况下,顺势上调公开市场利率更加有必要。

今天,央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室负责人也表示:今年以来人民银行加强预调微调和预期管理,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稳定、松紧适度,引导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这与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小幅上行相结合,有利于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高质量发展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那么,既然有必要上调公开市场利率,中国人民银行为什么跟着上调基准利率呢?

3月9日,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记者会上,易纲表示,我们看中国的货币政策主要是依据国内经济和金融形势,我们要进行综合考量。同时,跨境资金流动是比较平衡的,在这方面我们要继续推进资本项目平稳的可兑换,同时也要防范风险。

▲易纲(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有业内人士认为,央行直接通过货币市场上游的政策利率上调,更多体现的是一种态度,避免市场形成一个“宽松预期”,使得机构行为继续保持审慎。

这一点,从新行长易纲在今年1月30日的《中国金融》上发表的《货币政策回顾与展望》也可见一斑:主要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取向变化也会对我们的政策空间形成一定挤压,增大货币政策操作的难度。

同时,国内经济运行的稳定性、协调性进一步增强,质量效益提高。但内生增长动力仍待强化,结构调整任重道远,债务和杠杆水平还处在高位,资产泡沫“堰塞湖”的警报尚不能完全解除,金融乱象仍然存在。

在这种情况下要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健中性,管住货币供给总闸门,保持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应当更注重经济的发展质量,而非一味地追求增长速度,已不再适宜粗放式的增长模式,不能依靠货币信贷的“大水漫灌”来拉动经济增长,货币政策要保持稳健中性,为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创造条件。

恒大集团首席经济学家兼恒大经济研究院院长任泽平分析称,过去十年,全球都在反思为什么超发货币没有推升通胀,却制造资产价格泡沫,进而增加了金融不稳定。因此,诞生了金融周期理论和宏观审慎框架,货币政策侧重于调节经济周期,以物价稳定为目标,宏观审慎政策侧重于调节金融周期,以金融稳定为目标。

你也许会说,既然不上调基准利率,对大部分人影响就不大。如果这样想,就错了!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央行上调逆回购利率,影响了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进而影响到个人和企业的借贷行为,如房贷。3月9日,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记者会上,央行副行长兼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潘功胜表示,目前房贷利率略微上升,但从稍长的周期来看,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

楼市专家杨红旭认为,目前,全国首套房贷款平均利率攀升至5.43%,相当于基准利率1.11倍。按上述全社会利率水平,以及考虑到美联储加息节奏加快,那么,2018年首套房贷利率还会继续攀升。连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都超过5%,银行给购房者发放4.9%或以下的房贷利率,变成了亏本买卖。至于二套房贷利率,上浮空间就更大。

(责任编辑:吕莉莉 CN073)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