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岗位在消失,一些岗位却在不断革新。
常州站是沪宁线上的百年老站。在该站后勤中心,锅炉工蒋东兆烧了几十年锅炉,脸都被炉火烤裂了。这两年,常州站搞改造,换了全自动的空调设备,蒋师傅操作仪表就能实现温控。这位幕后的铁路工人,几十年来第一次跟在站房候车的乘客一样,享受到空调的冬暖夏凉。
南京东车辆段承担着京沪、陇海两大干线及江苏、安徽等地铁路货车的检修。之前,检车员程薇薇每天要上线路、钻车底,用检车锤敲击上万次,只能检查200辆车。现在,依托故障动态图像检测系统,他坐在电脑前就可以看图查故障,一天最多可以检查600辆车。
2018年春运,“复兴号”高铁列车首次从江苏开往广西。沿线地理环境差异较大,车速变换相对频繁,这让作为高铁“随车医生”的南京动车段的机械师臧常辉压力很大。3个月前,他刚从600多名“和谐号”机械师中脱颖而出,成为“复兴号”的随车机械师。“复兴号”的技术含量更高,许多自故障处置手段需要从头学起。到春运结束,他的工作量也没有减轻。
岗位在变,工作要求在变,但服务旅客的责任没有变。58岁的南京电务段信号工韩昌怀,有40多年“路龄”,被同事称为铁路信号史的“活化石”。从路上红绿灯到后台集中调度,信号灯逐渐从轨道上消失,却在后台上一目了然。“体力活儿越来越少,技术活儿越来越多,要学习的东西也越来越多。”韩昌怀说,铁路对知识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有知识、有能力才能更好地服务旅客。
“岗位变迁彰显了铁路的新时代新气象。”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科技发展和时代进步推动着铁路不断改革升级,从“走得快”到“走得好”,新时代的铁路将不断提升旅客的幸福感、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