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兴旺,才谈得上乡村振兴
来自河北新河县寻寨镇南王家庄村的调查
河北省新河县城西南约15公里处,有一个历史悠久的村子——南王家庄。南王家庄虽然是一个边远的贫困村,但民风淳朴、邻里和睦,在村内街道和田间地头洋溢着广大农民群众对乡村振兴的殷切期盼。
二十多年无上访:乡风文明的鲜明体现
“俺村里外出打工的不少,留在家里大多是老人和小孩,没有劳动力,浇地有困难,村里就安排了专人负责分片浇地,不管家里有没有人,一个电话,准能按时浇上。”南王家庄村支委王宝丰介绍,党员主动为群众排忧解难,带好一个头、影响一群人,这是邻里之间和睦相处的基础。
婚丧嫁娶等红白喜事讲排场、相互攀比、大操大办在南王家庄没有“市场”。村红白喜事会长王振起主导,全村红事烟酒统一档次标准,白事一律不摆酒席,红白事上的担子轻了,村民们享受着自己给自己“松绑”的喜悦。村民张彩华一脸笑容地说,“前一阵子我儿子结婚,摆酒席满打满算才花了六千多,省下的钱给儿子添了一辆摩托车。”
党员干部带头、约定村规民约、丰富文化生活……不经意间,这个边远小村营造出了和谐文明的良好氛围,家庭无纠纷,邻里不红脸。已在河北新河县寻寨镇政府工作六年有余的人大主席张洪勋说:“我分包这个村有些年头了,还没出现过上访问题,连去镇政府上访的都没有。”“我们村二十多年没有出现过上访的了!”南王家庄村干部王国卫补充道。
空心化问题突出:乡村治理的最大挑战
农村“空心化”问题是南王家庄村乡村治理的最大挑战。在对村里23户村民的走访调查中发现,有7户长年不在村,搬到县城或邢台、石家庄等周边城市居住,房屋闲置,耕地交由他人租种;有8户为60岁以上老年人,子女已搬走或长年在外,劳动能力不足,耕地利用率低;有8户为40-60岁中年人,平时在县城或就近打零工,农忙时在家务农,子女在外打工或上学;没有40岁以下的青壮年长住户。
究其原因,王国卫一语道破,“在村里就是种地,没什么别的收入,一亩地一年才挣几百块。年轻的都出去打工了,有稳定工作的就搬走了,村里大部分是留守老人。不是开玩笑,村里要是来个偷东西的都没人能追的上。”他还介绍,由于宅基地费用极低,有的不在村里住,还占着宅基地,空房、空宅基地闲置还影响了村容村貌。
发展富民产业: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
南王家庄是典型的平原村农业村,土地肥沃,浇水方便,村民长期以传统种植业为主,温饱问题很容易解决,按常理不应发展成为贫困村。对此,寻寨镇党委书记王忠才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些年惠农政策越来越多,村民手里能留住些钱,开始安于现状,少了些绝地求生的干劲,导致长期以来没有发展自己的富民产业。村民单一依靠传统种植,抵御风险能力很低,一旦遇到变故,或因病、或因学、或因灾,极易致贫。
在新河县,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而言,一靠教育、医疗、民政等扶贫政策,二有入股分红等产业扶贫措施,三来可以务工挣“闲钱”。新河县振堂中学驻村工作队成员张宪耀说,“村民如果能在家门口挣三千的,一般不到北京挣六千”。由于南王家庄和附近的村庄都没有富民产业,大家只能外出务工,这是“空心化”问题的根源所在。
王忠才介绍,为了解决“空心化”问题,寻寨镇2017年协调了颐膳美食品、浩帅服装等企业到各村开展招聘、培训等活动,实现青年就近就业,留住了一些人才。其中,南王家庄13家贫困户与新河金嘉盒业签订了分红协议,每人每年领取300元收益。
寻寨镇的探索表明,“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源头根本、基础前提和中心任务。只有产业兴旺,才能留住农村人才青年,集聚乡村振兴必需的人、钱等发展要素,改变各种要素单向由农村流向城市的“虹吸效应”,才能谈得上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汪鹏)
大有可为的土地,充满希望的田野。3月8日,习近平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河南代表团审议时,与各位代表深入交流,就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出重要论述,为进一步做好“三农”工作鼓舞干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