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京津冀1小时区域交通圈正在形成

2018-02-25 07:51:05    新华网  参与评论()人

除了高速公路,连接雄安的良常路,冬奥会保障路线昌赤路、105国道、觅西路、大镇路、斋幽路等6条干线公路也正在开展前期工作。

“轨道上的京津冀”建设让“同城”效应愈加显现——京张、京沈高铁和京唐、京滨城际铁路建设全面提速、进展顺利,北京城市副中心线、怀密线等市郊铁路投入运营,京津冀1小时区域交通圈正在形成。

  一张图:规划同图建设同步

一座大桥,如果出现在两省份交界的河上,应该由谁建,怎么建?一个省,按照本省规划修好了公路,而邻省在相邻区域的规划却并不一致,应该如何协调?在京津冀协同的大战略下,这样的难题得以顺利解决。

北京市交通委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协同处处长赵阳说:“各省份在做自己省内道路规划时,也需要跟邻省在同一张图纸上做规划,事先考虑是否需要与临近省份对接,而不是只根据自己的需要做规划。否则,出现相邻区域功能规划矛盾,交通基础设施对接就会出现问题。”

即使“规划同图”,建设不同步的话,又可能会形成新的“断头路”,怎么解决?赵阳介绍,需要省际对接的项目,各方均要倒排工期,不一定同时开工,但要保证基本同时完工。

协商逐渐倾向标准化。去年,三省市公路对接项目库和对接管理办法形成对接图,初步形成京津冀跨行政区域间交通基础设施(公路)项目管理平台体系,实现京津冀对接公路项目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动态化,给三地公路对接建立了一套“章法”。

修路有了统一标准,立法、执法也在统一。“在国家统一标准之下,三地会根据地方道路实际情况进行限定,各有侧重,在河北受到的处罚与在北京就不一致。现在要做的就是要统一三地规定,不论按照哪一方的规定执法,都是同样的结果。如此一来,才能保证整个区域之内的治理效果。”赵阳说。

四年来,三地交通部门签订了《京津冀公路立法协同工作办法》,联合印发了《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路侧单元应用技术规范》等3项行业标准,交叉备份规范性文件28件,有效推进了三地政策、法规、标准的协同统一。

路通了,“骨架”有了,法规统一了,下一个目标是什么?根据京津冀协同发展交通一体化规划,到2020年,形成多层次、全覆盖的综合交通网络,实现区域内快速铁路覆盖所有地级及以上城市,高速公路覆盖所有县城,形成京津石中心城区与新城、卫星城之间的“1小时通勤圈”,京津保唐“1小时交通圈”,相邻城市间基本实现1.5小时通达。(记者 孙宏阳)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